便民服务中心是连通党群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彰显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区着力抓基层、强基础,花大力气推进基层便民服务中心升级改造,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阵地改造
党员活动有了“像样的家”
12月12日,正值每月一次的主题党日,正兴镇河堰村年过70的“党员夫妻”何定云和王帮树提前1小时就来报到了。
“这里的环境好啊,早点来可以在农家书屋看看报纸杂志,还可以在二楼新修的露台和老朋友聊聊天,安逸得很。”何定云说起如今的便民服务中心赞叹有加,但在一年前,党员们的感受却并不是这样的。
2016年,林平当选为河堰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之初,不少党员都曾就活动阵地的改善提出意见,但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林平一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017年,河堰村作为基础设施薄弱村和后进党组织,得到一系列政策、资金和帮扶单位的“给力”扶持,党员的活动阵地开始发生变化。
改造后的便民服务中心整体设计独具民俗特色,外观以温暖的土黄色为主,大门、屋檐、栏杆等处采用仿古式造型,浓郁的田园、生态气息扑面而来,让人眼前一亮。
二楼的党群活动室墙面粉刷一新,制度、党旗、入党誓词等“标配”布局得更加规范、美观,新增的2台大3P空调让党员告别夏天开会“蒸桑拿”的尴尬。此外,利用走廊闲置区域打造的“谈心谈话角”独具特色,墙上悬挂的廉洁语录等也营造出了浓厚的党建氛围。
“便民服务中心改造后,我们的活动阵地更有吸引力了,党员群众参加活动更加积极。”林平说。
硬件完善
服务群众水平“再上台阶”
与河堰村一样,便民服务中心升级改造也惠及来凤街道新七村的群众。
近日,在外做生意的新七村村民欧开均回到家乡,到村里缴纳医保时,眼前便民服务中心的“变装”让欧开均惊讶不已。办公楼外观装饰一新,广场地面重新修整后平坦整洁,还加装了几盏路灯,从前服务大厅老旧的单开门升级为了双开门。
欧开均感慨地说,这些便民设施的完善,让群众办事更方便,也让他感受到了家乡发展的新气象。
而对新七村5组的残疾人程文全来说,便民服务中心改造后最大的便利是增加了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和残疾人专用卫生间设施。
“我出入都靠轮椅,现在这些设施完善了,我一个人出门办事也没问题,还有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也方便多了。”程文全笑着说。
新七村党支部是来凤街道后进党组织,村党支部书记王洪是今年6月调整到新七村任职的。在后进党组织整顿转化过程中,便民服务中心的修缮改造一直是王洪工作的重点。
“群众对这些基础设施的配备最关心。”王洪说,年底之前,一批健身器材将安装到位,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都能让群众享受更多便利和实惠。
“为群众办好事,让群众好办事”,无论走进我区哪一个便民服务中心,大厅里中心位置的这十二个大字总是最显眼。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由区委组织部牵头,先后投入200余万元,通过扩建、改建、修缮的方式,加大对部分后进党组织和基础设施薄弱村便民服务中心的升级改造,以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目标,补齐基层阵地建设短板。
“阵地建设更标准,服务群众才更有‘底气’。”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通过便民服务中心的升级改造,硬件不断提档,服务水平日益升级,群众的满意度也大幅提升,这是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具体实践,也是我区建设“家门口、指尖上、一体化”服务体系的要求。
(记者 黄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