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正文
基层党员在北京
2018-07-06
来源:

作为致公党基层支部的普通党员,我从没有想过自己会到本党中央挂职锻炼。然而人生际遇总是奇妙,今年3月底,致公党中央宣传部领导来璧山调研,也给我带来了到中央挂职的机会。在致公党重庆市委会的推荐下,在工作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下,我办好手续,收拾行装,于5月3日踏上了“北漂”之路。这一路,有希冀,有忐忑。2个月转眼就过去了,我认真工作,品味生活,三言两语寥记所思所得。

工作在北京: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 

致公党中央的办公地点在北京市西城区。为方便挂职干部生活起居,中央为挂职干部提供了宿舍,就在机关大院内,比较方便。同期还有3名挂职干部,分别来自致公党河南省委会、北京市委会和南京市委会的专干。我打听了一下,像我这样的基层党员到本党中央挂职,可能还真是第一个。

我在致公党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处挂职锻炼。宣传教育处主要负责本党思想建设工作,通过开展“学习十九大•弘扬好传统”致公讲堂、加强党员学习教育基地建设、做好党员思想动态调研和教育引导等方面工作,不断夯实党员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同时,宣传教育处承担了致公党中央文化委的日常工作,今年也会对“历史文化古迹保护与开发”等课题开展专题调研。

我不是党派的专职干部,本来在政府部门从事应急管理相关工作,作为支部委员搞宣传,也是利用业余时间干革命。新的岗位要求我不落窠臼,站在本党中央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对我而言,有一个不小的跨度。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方式、服务对象,我也在努力适应节奏,如果要描述我最开始的工作状态,用“邯郸学步”来作比也不为夸张。不过,领导同事都很亲切,乐意帮助我尽快熟悉工作,从工作理念到工作技巧,事无巨细,悉心传授经验。在这样的氛围里,我也渐渐放下思想负担,放手去干。近期,我参与了致公党中央“学习十九大,弘扬好传统”致公讲堂活动、党员教育基地建设、定期汇总党员思想状况以及赴地方组织调研主题教育活动等工作,逐渐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工作思路。

工作之余,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也丰富了我的生活。到京第二天,也就是“五四”青年节之际,致公党中央机关组织干部前往全国政协文史馆参观“大道同行”——从“五一口号”到协商建国重要史事回顾展。展览图文并茂,通过近500幅图片、70件实物,全面回顾了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民主人士和各界代表人物积极响应,在中共中央的决策部署下,历经险阻,从香港、国统区和海外秘密奔赴解放区,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看着珍贵的史料文物,我心中默默感叹: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回顾那段峥嵘岁月,百废待兴,唯有精诚团结,实干兴邦。六月下旬,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蒋作君,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吕彩霞率致公党中央机关干部前往国家博物馆参观“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这次参观活动,我负责与国家博物馆联系接洽工作。展览通过100余件手稿、书籍等文献,900余种原版图书,150余幅图片,形象展示了马克思的生平、革命实践、理论贡献和精神境界,描绘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传播运用和丰富发展的壮丽画卷。

我也在想,做别人的思想工作,首先要做好自己的思想工作。笃定思想,只有真学、真懂,才能真信、真用。作为党员,还是应该深入学习党史党章,学习多党合作历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历史中找寻智慧,凝聚共识,同心同行,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抓手。

生活在北京:在古典与现代中游走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是柳永赞美杭州宜人风光的诗句,用来描绘5月的北京也很合适。走出机关大门就有一条小河,两岸垂柳随风轻舞,河水波光粼粼,沿着河堤还有凉亭和亲水栈道,俨然江南水乡。沿着河边向东走不远,有一个滨河公园,也是附近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更为难得的是,这里还有走街串巷的剃头师傅,一根凳子,一把剪子,一把梳子,一张围布,沿街一隅就操持起营生。小河边,绿荫下,师傅神情专注,顾客怡然自得,留给我许久未见的时光剪影。

利用周末时光,我背上行囊,开启了北京深度游。这两个月里,我去了故宫、颐和园、八达岭长城、宋庆龄旧居、鸟巢等地。作为首都,北京的历史是厚重浓郁的,红墙绿瓦,琉璃飞檐;稍显凋敝的胡同口葱葱绿树,是市井百姓的寻常风景;拔地而起的现代建筑,则是几代人齐心协力,见证时代变迁的共同坐标。北京最吸引我的,还是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展览馆。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天文博物馆、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古代钱币博物馆等等,他们特色鲜明,馆藏丰富。在我眼里,博物馆是一个城市文化素养的体现,观察博物馆里的藏品,乃至观察游客本身,都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在法国巴黎,有两个地方几乎每天都排队,一个地方是地铁站,另一个地方就是博物馆。在德国柏林,每10万人就有4.7座博物馆,德国博物馆协会主席为此非常自豪,德国国人对博物馆的喜爱甚至超过了足球。我经常是带着干粮矿泉水,一开馆就进去,直到闭馆才依依不舍地出来。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很多资讯可以从网络上收集,但亲眼所见,所思所感那种真切,远不是互联网能给与的。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各大博物馆都会举办比较隆重的活动,真希望重庆也有更多的博物馆,为市民们提供更多参观展览的机会。

6月上旬,爱人因为工作原因来北京培训,我们趁着闲暇,漫步在什刹海公园的小道上,湖光月色,树影婆娑,好似走在秀湖公园,只是少了些乡音,多了些外国友人。晚上,儿子洗好了澡,正在喝牛奶,他的奶奶开启了视频通话,见了我,在爷爷的引导下,才怯生生叫着爸爸。或许他还不习惯那个抱着他逛街的人肉坐垫,怎么变成了视频里的平面小人儿。真是感谢家人的支持与付出。一瞬间,有一些温软,我写下这些文字,想念起家乡的人与物。

(致公党员  陈志强)


【打印正文】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联系方式 | 使用帮助
主办:政协重庆市璧山区委员会 技术支持:重庆市璧山区融媒体中心
建议使用1360X768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