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正文
伊莎白•柯鲁克与璧山区政协的特殊情缘
2019-09-25
来源:

2019年9月17日晚,《新闻联播》头条播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的主席令,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授予42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在友谊勋章获得者中,一位来自加拿大的女士牵动着千里之外的璧山区政协人的心,因为这位获得友谊勋章的加拿大学者,也是前不久获得璧山区政府颁发的“重庆市璧山区荣誉市民”称号的伊莎白•柯鲁克。作为璧山区第三位荣誉市民,一方面离不开伊莎白•柯鲁克与璧山的不解情缘,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关心她的璧山区政协人的默默付出。

建乡村历史陈列馆引出历史往事

2019年3月,正是阳春时节,璧山区档案馆与璧山区政协文化文史学习委正在紧张的筹备“中国乡村建设历史陈列馆”的建设工作。近年,乡村振兴工作正如火如荼开展,借助与中国百年乡建的独特联系,璧山区准备打造有特色的“中国乡村建设历史陈列馆”,以此记录乡村建设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此,区档案馆联合区政协文化文史学习委认真收集相关的乡村建设资料。在工作紧张有序开展时,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特邀研究员、西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特聘专家潘家恩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20世纪40年代,有一位名为伊莎白•柯鲁克的加拿大女士曾经来璧山兴隆场(现璧山区大兴镇)参加乡村建设实验项目。这一重要的线索立即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在经过多方研讨后,相关负责人立即前往北京找到了伊莎白•柯鲁克这位百岁教授,并从她那里获得了不少珍贵的历史素材。

外国学者的“异乡情”感动政协人

今年4月,梁漱溟之孙梁钦宁一行到璧山走访调研,璧山区政协主席向邦俊与大家座谈。期间,梁钦宁与潘家恩再次提起伊莎白•柯鲁克对璧山乡村建设作出的贡献,特别是在1940—1941年通过在璧山兴隆场与那里的劳动人民同吃同住,感受抗战时期中国西南地区劳动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她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展现中国劳动人民的朴实和勤劳。后来,她将这段时间的调研内容形成著作《兴隆场——抗战时期四川农民生活调查(1940—1942)》和《战时中国农村的风习、改造与抗拒—兴隆场(1940—1941)》。伊莎白•柯鲁克在1999年设立“伊莎白•柯临清助学基金”,7年间资助璧山贫困学生达7万元。1981年至2004年,伊莎白•柯鲁克前后6次回到璧山调查走访。听了介绍,向邦俊被伊莎白•柯鲁克真挚的乡土之情所感动。当潘家恩建议将伊莎白•柯鲁克评为重庆市璧山区荣誉市民时,向邦俊表示将尽力推动此事,将这位为璧山乡村建设作出无私奉献的外国友人“留”在璧山,让璧山75万乡亲记住这位有情有义的“老乡”。

政协人奔走协调共促佳事

调研座谈后,向邦俊一直将此事挂在心上,为尽快履行自己的承诺,他及时向璧山区委书记蓝庆华汇报了此事。5月份,他又协调区政府办公室,引起区政府对此事高度重视。向邦俊要求区政协文化文史学习委具体联系并积极参与请示起草、专家评审、补充说明等工作。期间,向邦俊一直关心进展情况,当获知此提议在区政府常务会上顺利通过,并由区人大常委会做出决定时,他紧锁的眉头开始舒展,期待着这位璧山“老乡”的“回家”。

7月30日,璧山区政府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举行伊莎白•柯鲁克“重庆市璧山区荣誉市民”授予仪式。

从3月份提议到7月份见证伊莎白•柯鲁克成为“重庆市璧山区荣誉市民”,璧山政协人的持续关注终于开花结果。伊莎白•柯鲁克这位加拿大学者对璧山乡村建设的付出与贡献感染着政协人,同时也激励着政协人保持不懈奋斗的姿态,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而不懈奋斗。(石欢)

【打印正文】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联系方式 | 使用帮助
主办:政协重庆市璧山区委员会 技术支持:重庆市璧山区融媒体中心
建议使用1360X768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