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房前屋后就是我的办公室,田间地头就是我的实验室,我要把农业科技论文抒写在壁山大地上”,这是璧山区政协委员、区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中心高级农艺师冯世德时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
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冯世德一干就是38年。从事栽桑养蚕和果树栽培管理等科普知识宣传,以及开展重大实用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工作的他,把足迹深深印在了璧山广袤的乡村土地上。
田间地头,常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仅2000年以来,他深入街道、镇村开办各类技术培训班310多场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员达14200余人次,指导建设标准化高产示范园183个,推广重大农产品优质丰产增收实用技术123项,解决了许多生产实践中的疑难问题。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农业知识,感受农耕文化,他先后在青杠实验小学、来凤中学利用闲置地指导开办校园小农场,采用传统农耕技术种植各种蔬菜和小杂粮,让孩子们熟悉了解各种时今蔬菜、粮食的播种季节、生长过程,也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让一颗叫“责任”的种子悄悄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
为了探索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技术的有机融合,生产出更多优质、营养、健康和稳产的农产品供应市场需求,2010年至2019年,冯世德先后在我区大兴镇莲牛村和船形村分别流转农民土地经营权185亩,从事葡萄、李子、梨子、枇杷、樱桃等名特优新果树品种32个进行适应性试验。同时,他积极开展避雨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替代化肥、宜机化改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限根控冠促果等重大实用新技术试验示范,为全区优质水果生产起到了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
与“三农”打了30多年交道的冯世德,对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2018年7月,他在大兴镇均田村举办葡萄技术培训班讲座时,突遇天降暴雨,村便民服务中心会议室内多处漏雨,50多名学员无法正常上课,他当即与村领导商量修缮事宜。当得知申请维修资金无望、村集体经济又十分困难的情况后,他立即捐资3万元作为便民服务中心修缮费,还给服务大厅购置了2台冷暖空调。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他积极围绕“三农”工作建言献策,先后提交提案14件并全部立案;撰写社情民意23条,采用14条,被区领导批示6条,获相关部门回复6条。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10月,他偶然发现有的经营者在运输鲜鱼过程中使用鱼安定以确保成活率的问题后,经过一年多的跟踪调查,撰写了《关于加强“鱼安定”等麻醉药品管理的建议》,这条信息获得了中央领导批示。
在疫情防控中,冯世德也以实际行动体现了一名政协委员的责任和担当。
当他看见所在小区值守人员在寒冷的冬天佩戴简陋防护口罩,为了群众生命安全不分昼夜工作时,他想,自己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和民盟盟员,也要积极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他立马通过民盟璧山区总支捐赠5000元,为值守卡点人员购买口罩和消毒液、手套等防疫物资。令人点赞的是,当他从单位工作微信群得知要选派志愿者到社区支援抗疫值守卡点时,57岁的他第一个报名,但因年龄过大而落选。随后,他多次打电话向单位领导请求,终于被安排到璧泉街道华农社区重庆机电职业大学居民小区,连续值守了21天。
如今,年近六旬的冯世德即将面临退休,但他依然激情满满。“不论是否在政协委员岗位上,是否是在农业工作岗位上,我都将坚持服务‘三农’的初心使命,一如既往地为把家乡建设成为蓬勃向上、宜居宜业的高品质生活示范区贡献力量。”冯世德说,这是他一生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