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 林
东大路
四川盆地内官道私路复杂纵横,水陆交错,历代道路的名称有所不同,路线走向有所调整裁并。特别是到了元代,因宋蒙之战导致人口锐减,随着昌州和普州的裁撤,沿线县制的裁并,联系成都和重庆两大都市的干线——成渝北道逐渐衰落,明代驿路由北南移,南道代替北道成为了官方驿道。南道即明代的湖广路,由成都府锦官驿出发,经过简阳、资阳、内江、隆昌、荣昌、永川、璧山、巴县到达重庆府,全长1071华里,路面为5—8市尺的碥路(石板大路)。在明初官修的《寰宇通衢》“京城至四川布政使司并所属各府各卫”条目中,则记载为“朝天驿至成都府锦官驿,十一驿九百八十里”。过重庆后,继续经长寿、垫江、梁山、万县、云阳、奉节、巫山而进入湖广。成渝南道在清雍正《四川通志·驿传》中称为“东路”——以成都为起点东行;乾隆《巴县志》卷二“建置·驿递”称为“西路”——以重庆为起点西行。民国初期,再次以省会成都为起点,将四川的官马大道[清代交通干线,以北京为中心,向四方分达于各省省会,称为“官马大路”,早期的公路称“马路”,即与此有着渊源。]及大路[清代由各省会通往省境重要城市的道路,称为“大路”。]调整为四大路:川东大路、川北大路、川西大路、川中大路。川东大路即清代的东路,简称“东大路”。
以重庆为起点西行,“东大路”出通远门,至浮图关与“小川东路”分道,经过石桥铺、中梁山二郎关、白市驿、凤山铺、走马冈,至缙云山脉老关口交璧山界,经过拖木槽、玉兔山夹马槽、白家店、来凤驿、来凤凉桥、小桥街、大佛岩、石道槽、兴隆铺、帽子铺(今丁家街道石垭村境内)、沙堆、石柱场(丁家沟)、石梯铺(今丁家街道凉风坳)、五里堆、龙王庙、高古铺(高古庙,今丁家街道高古村委会)、亮沙湾、马坊桥、笔架山、官井坝、界牌铺进入永川。在璧山境内约60华里。20世纪30年代成渝公路修通后,此路逐渐被取代。东大路碥路在璧山境内现残存无几。
东大路在璧山穿越缙云山脉王来山、拖木槽、玉兔山,翻越凉风坳,跨越璧南河、梅江河,一路行进在平行岭谷之间,山谷险峻,平川秀美。其中,老关口“旧为成渝孔道,重庆第一关。……度岭而西,为拖木槽,隶璧山。自东徂西凡三十里,而其中复怀山涵阜。亦间得畎亩,峻阪上下,或行地底,或陟云端,岩石㕊峭,与苍松峙立。山顶敞可数弓,于此置关,游目东西,望极百里。从来守是隘者,皆未尝摧陷。”[ 民国《巴县志》卷一“山脉”]玉兔山“山高峻,三叠始上。一名三台坡,俗名擂鼓三台。顶有双峰似兔耳,陟其巅,盛暑如冬”[ 同治《璧山县志·山川(津梁堤堰附)》]。世称“晚清第一词人”的赵熙吟诵老关口:“归路经冬来又春,关头日日送行人。山程若付丹青手,绝好悬崖斧劈皴。”“家在孤云落照间,行人春去待冬还。乱麻皴仿黄公望,试写渝州两岸山。”[赵熙《题健夫老关口诗二首》。]清乾隆间主讲东川书院和鹤山书院的诗人李天英写《三台坡》:“群山荡胸立,一发走青霄。路绕行人顶,烟生古树腰。急趋愁委顿,缓步得逍遥。脚力休夸健,前峰近见招。”[李天英《三台坡》,见同治《璧山县志·艺文志》。]也足见其险峻。沿途经过来凤驿、丁家坳、凉风垭、马坊桥,一路野草闲花,村社田园,草长莺飞,足以慰人旅途之思。
东大路是成渝之间最重要的官方驿传之路。明清时期,东大路上有名驿来凤驿,负责递送国家公文和往来官员的接待。来凤驿[宋代临邛(今邛崃)有来凤驿,彼来凤驿非此来凤驿。]名字最早出现在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寰宇通衢》“朝天驿至成都府锦官驿,十一驿九百八十里”条目中:“朝天驿六十里至白市驿,六十里至来凤驿……”。明初来凤驿属巴县,明成化年间先改属永川,成化十九年(1483)年恢复璧山建制后,改属璧山。清朝平定四川局势后,重新设置来凤驿。乾隆《璧山县志·驿传》记载:“来凤驿,在县治南五十里,东至巴县白市驿五十里,西至永川县七十五里。康熙初年奉设。站马一十二匹,马夫六名。四十一年,抽调马六匹、夫三名,安设南路。驿实存马六匹、夫三名。每岁许照例买补倒毙马二匹。原设扛夫一十六名,康熙五十年抽调四名充南路,存扛夫一十二名,雍正十年全裁。”东大路流传的“五驿、四镇、三街子、七十二场”说法,五驿则指其中五个著名的驿站,来凤驿即为其中之一。
除了驿站之外,明代在东大路上还设有“急递铺”负责政府公文传递。在璧山境内(成化十九年前属巴县)计有:“枫香铺、桐末铺、银杏铺、歇亭铺、石溪铺、砂山铺、桥头铺。枫香铺原额铺司兵六名;其余原额各铺司兵五名。”铺司负责“登记文书号件、往来时刻”,铺兵专门负责递送。 铺兵都是能跑善走的人,接力速度为昼夜行程三百里左右。清初在长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清军与大西军余部以及吴三桂三家角逐,璧山人口锐减,城郭荒芜,仅保留县制,交由永川代管。在政府体系尚未建立健全之际,公文往来往往改由绿营汛兵(塘兵)递送。雍正元年(1723)璧山才奉文在东大路(成渝古道)设置邮传机构——递铺,雍正六年(1728)旋即裁撤,一切公文俱由汛塘递送。直到乾隆二年(1737),四川局势稳定下来,递送国家公文的递铺(又称铺递、急递铺)体系才建立健全起来。据同治《璧山县志·铺递》记载,清代东大路璧山递铺如下:“拖木铺(县东六十里,交江津县界)、来凤铺(县南五十里)、帽子铺(县南六十里)、石梯铺(县南七十里)、高古铺(县南八十里)、界碑铺(县南九十里,交永川县界)。”
东大路是成渝之间重要的军事交通干线。为了加强对地方控制,清代遍设绿营军镇,军镇总兵下属的各协、营守备都要分领各自汛地(塘汛),负责缉捕要案、防守驿道、护卫行人、稽察匪类、传递军情,称为防汛,每个汛地陆路称为旱塘,水路称为水塘,相隔约10-20华里,汛兵(塘兵)二人,塘汛之间互相联络,保证信息畅通,一二百里外,又有专营。东大路所设有汛塘由重庆镇标左营管辖。乾隆《巴县志·兵制·塘汛》记载:“西路旱塘:三圣殿、十里佛图关、十五里石桥铺、十五里二郎关、二十里白市驿、十里凤山铺、十里走马冈交璧山界……”乾隆《璧山县志·兵防》记载:“汛属旱六塘:曰拖木、曰来凤、曰帽子、曰石梯、曰高古、曰界牌。东接巴县,西接永川。”与清乾隆年间董邦达领衔绘制的《四川通省山川形势全图·重庆府附巴县图》《四川通省山川形势全图·壁(璧)山县图》应证,除“凤山铺”标注为“顺山铺塘”、“高古铺”标注为“古墓铺塘”外,其余全部一致。东大路这些旱塘与僻北路一样,从浮图关开始,依次序约定俗成称为头塘、二塘、三塘……璧山境内拖木槽塘(七塘)至界牌铺塘(十二塘),共有六塘,但未取代原地名。
明清以至民国时期,东大路多有战事发生。据明朱燮元《恢复重庆纪略》记载,明天启元年九月,永宁宣抚司奢崇明叛,分兵攻璧山、永川、荣昌,连破四十一州县。石柱女将军秦良玉、其弟秦明屏奉川抚朱燮元令,率白杆兵于天启二年二月下旬长驱至来凤驿、白市驿一带参与平叛。清顺治十五年(1658)三月初三日(己巳),“大清师吴三桂与勒根虾率兵至合州……(杜)子香不能支,分水陆奔逃。三桂遂由铜梁、壁山、来凤、白石进发,入重庆。”[ 清·李天根《爝火录》]咸丰十年(1860),云南李、蓝起义部属张五麻子(张国福)攻陷永川、荣昌,防守东大路璧南关(凉风垭)的重庆镇标左营的游击罗必超不战而逃,造成贼兵围困璧山二十五日,幸得知县张焕祚泣谕县民坚守方保县城无虞。1913年“二次革命”,为反对袁世凯复辟,熊克武部陈先沅率师北伐,因失利败退至璧山来凤驿,士兵鼓噪欲哗变。陈先沅泣告:“我军本为救民而来,如此举动,实为扰民,我不忍见。”竟自戕殉国。来凤驿驿民感德,以香花供奉,厚葬于该场口。1916年,刘伯承受璧山丁家坳同盟会会员张明安置邀请,组织讨袁义勇军,起义指挥部设于黉学堂,先后取得龙塘铺伏击北洋军阀曹琨部旅长黄鹄举两个连队和攻打来凤王用之商团的胜利。1917 年护法战争爆发,滇黔川靖国联军左路何海清旅由永川进击,于 12 月 1 日进占老关口,2 日克走马岗,3 日进迫佛图关。“因敌有援兵在后,乃在要隘处分兵扼守,置重炮于老关口,截断敌援兵来路,不一日,克复重庆城。” 1922年《大公报》报道四川军阀刘湘、杨森混战,“现在驻永川铜梁璧山之第三军七师陈国栋部队,亦由璧山出磁器口,进窥渝城。二军方面在老关口抵御邓赖及三军蓝旅者,为杨森及二军一混成旅长刘文辉九师独立旅长傅常等。”直到成渝公路辟通后,老关口的军事重要性才逐渐淡出。
东大路是连接成渝之间一条重要的商路。古代官方大路,沿途所经之都会市镇,必然是商业繁荣之地。晚清及民国期间,东大路每日过往的滑竿轿子、商贾行人有两三千人,驮运的牲畜两百多头,往返的商贸物资不胜枚举。驮马成年累月在碥路上行走,将石板碾压出了几厘米的印槽。例如丁家坳本是丁姓人家聚落,因处于东大路驿路上逐渐发展为一个大集镇,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商标局迁驻于此办公。民国时期,来凤驿是土布、鸦片、盐、糖、茶叶等商品的集散地,一时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可同时入住一百多号人的栈房就有三家,来凤驿至老关口仅15华里,设有供客商食宿的店子达15家之多。抗战期间,来凤驿专业营运驮马的有十多户,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凡是从事驮运的由经办人王东林召集,举行“马王会”,行帮聚餐,全部驮马放假一天。
东大路是连接成渝之间一条重要的文化路,璧山境内沿途保存了众多文化遗存。老关口东侧石壁有刻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十月“巴县西界”题刻,为时任巴县知县、会稽人朱凤枟手书,其旁另有“险设天成”题刻。今来凤街道安乐村原东大路上有市级文保单位“何氏百岁坊”,建于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雕刻精美,被誉为“重庆市清代石质建筑的代表作”。道光年间义士周继盛捐赀改建的“来凤凉桥”、同治三年唐文渊、白如莲募众复修明代马坊桥,至今仍作为公路桥梁使用。今来凤街道西街刻于清嘉庆十七年的“新开坦途”碑见证了东大路古道的繁华历史。来凤街道大佛岩(今大佛寺),崖壁上刻七尊大佛像历史悠久。抗战期间,晏阳初私立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设“璧山实习区”,以来凤驿郭家大院为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来凤驿办事处;梁漱溟创办私立勉仁中学,来凤驿西寿寺先后作为校舍及教师宿舍,著名哲学家熊十力也借住于此,常有学者名流造访;丁家坳凉风垭谢家大院(原凉风小学,石梯铺)是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旧址;九江同文中学迁驻丁家坳场镇办学,作为学校董的冯玉祥常来视察,勉励学生“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
至于往来于途的诗人学者,更是舞墨弄翰,留下了不少文坛佳话。
附:有关东大路璧山段的诗文如下。
题健夫老关口诗二首(晚晴、民国 赵熙) 【赵熙(1867--1948),字尧生、号香宋,四川荣县人。光绪十八年(25岁)高中进士,殿试列二等,选翰林院庶吉士。蜀中五老七贤之一。】
(其一)归路经冬来又春,关头日日送行人。山程若付丹青手,绝好悬崖斧劈皴。
(其二)家在孤云落照间,行人春去待冬还。乱麻皴仿黄公望,试写渝州两岸山。
三台坡(清 李天英) 【李天英,字星九,号约庵,永川县人。乾隆二十一年(1756)举人,开泰知县,辞官后主讲东川书院和鹤山书院。】
群山荡胸立,一发走青霄。路绕行人顶,烟生古树腰。急趋愁委顿,缓步得逍遥。脚力休夸健,前峰近见招。
璧山寄内(清 尉方山) 【尉方山,字晴岚,成都人。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著有《无梦想斋集》。】
欲话归期已断肠,征程起处思茫茫。春风一路野花笑,别梦三时秋夜长。把笔暗愁眉黛减,函书私意口脂香。宋郎只有相思苦,那得闲情赋楚王。
再经来凤驿(清 龚懋熙)
桥临古驿忆童嬉,夹岸花飞竟踏泥。成毁当年曾再见,沧桑此日又重题。山溪早晚云仍在,故旧池台影未移。怜尔遗氓归既得,一回触目一兴咨。
咏璧山县来凤驿(清 王梦庚) 【王梦庚,清嘉庆辛酉(1801)选拔贡,历任州县官四十余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权篆重庆府知府。】
古驿苍茫落照西,临邛凤羽漫称奇。千寻绝壁分丹穴,百尺高梧忆旧栖。鸿映江波高岸阔,鸦牵浦树断烟低。喜看新酿村酤熟,遥矗青帘处处齐。
三月五日来凤驿钓台饮酒即事(清 扬庚) 【扬庚:字星山,号少白,四川江安县人。清嘉庆六年辛酉科拔贡,十八年举人,由工部郎中出任湖北武昌知府。】
沿溪踏遍草木香,路转平台水一方。对岸桃花迎我笑,过桥柳絮比人忙。酒旗野径多新店,渔艇江天似故乡。醉与邻翁闲话久,奚童催别指斜阳。
来凤驿赠别熊十力(民国 程兆熊) 【1940年代,著名学者程兆熊前往来凤驿西寿寺拜访老师熊十力,第二日分别赠诗一首。事见程兆熊回忆文章《从香山洞到来凤驿》,原诗无题目。】
追随忆昔临东海,重即于今带劫灰。遍地黄花看未已,一天佳话听方回。入山岂复知深浅,游日依稀忘去来。护道青松应不老,几经石上踏青苔。
马坊桥(明 杨慎) 【杨慎(1488 -1559),字用修,号升庵等,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著有《升庵集》。】
无奈旅怀多,村酤引睡魔。醒醒不成寐,枫叶助吟哦。
宿马坊桥会晤邓橘村(树标)秀才(清 李天英)
分手无多日,如何各鬓凋。酒杯存意气,风雨感飘摇。语罢灯初炧,窗虚月可昭。清光能照我,小别莫魂销。
小川东路
四川盆地内官道私路复杂纵横,水陆交错,民国初期,以省会成都为起点,调整为四大官道,定名为川东大路、川北大路、川西大路、川中大路。川东大路即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成渝古道南道。成渝古道还有一条北道,民国初期定名为“川东小路”,也称“东小路”或“小川东路”。
成渝北道兴于唐代,盛于宋代,途经巴蜀地区经济政治中心,是成渝之间最主要的官道,尤其到了南宋时期,宋金宋蒙战争期间,成渝北道和嘉陵故道重要性凸显。据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唐代渭水蜀江间山南剑南区交通图”判断,北道走向为:由成都府、阳安县(今简阳)、资阳县,盘石县(今资中)、安岳县、大足县、静南县、永川县、万寿县、江津县、巴县至渝州,与明清民国时期的小川东路大部分重合。但到了元代,因宋蒙战争导致四川大量人口锐减,随着昌州和普州的裁撤,沿途县制撤并,北道逐渐衰落。明代驿路由北南移,南道成为了官方驿道“川东大路”,北道反而成为了“川东小路”。明清时期,小川东路走向如下:从重庆府出发先后经过巴县、璧山、铜梁、大足、安岳、乐至,在简州(简阳)与川东大路会合,直达成都府。全程815华里,较川东大路1071华里近256华里,是成渝之间最便捷的通道,主要作为政府押解官银、人犯,以及民间商旅往来的重要通道使用。(明代在小川东路支路设有汤峡口铺,同治《璧山县志·驿传》也记载有“璧山驿”,按地理方位推断当在小川东路上,待考。)
“小川东路”与“川东大路”同出重庆通远门,至浮图关分道,往西北方经过六店子、平顶山、小龙坎、高店子(位于歌乐山上)、冷水沟、永兴场(西永)、双槽房、虎溪河(虎溪镇)、伍家沟、糍粑店,在四棱碑进入璧山,过凉亭关(位于缙云山脉金剑山上)、神道碑、石棺材、林家店、尹家坝(今璧山区璧城街道香漫溪岸一带),尹家桥(通远桥)、岩子塘、登子堡、草街子(原演武门外)、过街楼、戈家场口、钟来寺(兆水塘)、千层岩、谭家湾、东林寺、瓦店子(来龙场)、活石板、接龙铺、三层坎、文峰桥、福禄场、六家桥、凉风堡、太和场(璧山铜梁各一半),进入铜梁福兴场(铜梁华兴镇),在璧山境内约41华里。
在璧山境内还有两条小川东路的支路。其一:自凉亭关下的神道碑分路,经三角滩、补天桥(磨滩河,即璧南河一段)、高岩滩、马鞍山、凉水井、新桥、吴家大屋基、吴家祠堂、河边场、大碑、老拱桥、大岚垭、浸口、汤峡口、登第场、界碑进入铜梁,经过西泉(双河口)、辜家桥、虎峰场、久远桥、凉风铺、桐梓园,在此与僻北路的支路衔接入铜梁县城。全程97华里,在璧山境内35华里。其二:自千层岩分路,经龙梭山穿心沟、马铃岩、毛母桥(已为同心水库淹没)、现龙桥(今福禄镇龙宝村1社)、八字墙、纱帽山侧、四楞碑、手攀岩(水爬岩)、周家槽、五小庙入铜梁境,至铜梁大庙双河口与小川东路会合。在璧山境内58华里,此路也是清代福禄里一甲、七甲的界线。
小川东路是成渝之间一条重要的商路。相比“川东大路”翻越歌乐山观音山、缙云山脉王来山的老关口,“小川东路”要低矮一些。行人喜走此路,往来肩挑背负农副土特产品、生活必需品、中药材等,滑竿轿子、商贾力夫,每日二三千人不绝于途。沿途设有供过往旅客食宿的幺店子甚多。民国27年,璧山县城西冯丙成饲养马30多匹,办有槽房、驮帮,往返于璧山、铜梁之间。20世纪30年代成渝公路、绵璧公路向后建成通车,“小川东路”逐渐被取代,部分路段仍作民路使用。
明末清初,小川东路多有战事发生,清顺治十五年(1658)三月,“(吴)三桂偕定西将军由铜梁、壁山、来凤、白石(白市)进发。铜梁、壁山二县属重庆;凡驻营账房左右,满地头颅,皆张献忠及摇黃十三家所戕杀。间有庐舍,入视,则残书、坏券与糜烂之躯具在”(清计六奇《明季南略》)。此事也见于明顾山贞《客滇述》、清李天根《爝火录》。至于民国年间,滇黔军及四川军阀多次在古道凉亭关一带对峙。其支路浸口村璧铜交界处摩崖题刻“萑苻绝迹”,为1944 年河边乡民颂崔化南率部剿匪所刻。
小川东路沿途有众多自然美景和文化遗存。璧山古八景“金剑晴雪”“东林晓钟”位于古道途中,在金剑山关隘凉亭关下,留存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凉亭关摩崖节孝碑群。北宋初为平定后蜀政权,使臣往来于小川东路。据乾隆《璧山县志.山川》记载:“汉平山,县西五里。相传宋太祖輏轩驻此,闻钟鼓声,命拔(蓁)视之,則古刹东林寺也。”乾隆《璧山县志》还记载,古道上的东林寺曾有“宋理宗御书莲社二字,碑犹存”。古道附近汉平山(堰水河)左原有守备胡公圣墓,龙梭山下原有鸿胪寺序班胡应徵墓,古道福禄里金山寺下,为明天启七年丁卯科举人程文宾故居,程文宾“明末督粮湖广,遇鼎革变,举家殉国”。抗战期间,著名画家吕凤子在小川东路上写生,留下了《凉亭关》《东林寺》写生画稿。古道支路浸口村石马湾是原明云南曲靖军民府知府、云南布政使、诰命赐爵中宪大夫晏毅故居和墓址所在。明嘉靖中巡按吴皋阳过小川东路支路汤峡口,曾作有《汤峽口造福碑诗》,四川布政局参议孟淮唱和《汤峡口诗和吴皋侍御之作》一首。
附小川东路及支路相关诗文如下:
汤峽口造福碑诗(明 吴皋 巡按)
迢迢汤峽口,人言虎橫行。回磴石乱盘,飞峰云下征。祸贼凭空来,孽雄傍险生。白昼摶人食,青山度客惊。忍伤天地和,敢蔽日月明。窥树疑伏毛,听泉犹怒声。浩彼渝州道,苦茲枢星精。李禹不再见,封劭安可撄。谕法当抵死,汝恶况已盈。嗟哉民何辜,而为汝所倾。愿言崇朝命,长化归大清。汝恶不知止,苛政将何平。
汤峡口诗和吴皋侍御之作(明 孟淮)
谽谺汤峡路,蓊然林薄聚。首夏灵雨零,张纲从按部。徒御喜且惊,试问何以故。云此是虎穴,成群交驰骛。往往搏行人,近时食县吏。何幸遘良时,得随骢马度。狐狸悉以除,豺狼远以避。旷莽巴蜀间,清风穆以历。居者有瞻依,行者有恃怙。将见咆哮者,从兹渡河去。
东林晓钟(清 黄在中 雍正十三年任璧山知县)
密树疏烟停暮鼓,依云傍月访东林。招提不是人间路,梵语如闻天地心。莲社荒凉存古碣,紫扉寂寞启洪音。野猿睡起鸦飞急,惊破寒窗晓梦沉。
东林晓钟(清 连俊)
晨敲钟响寺林东,雾散溪前路衢通。津渡系船惊夜半,涧溪飞鹤动烟中。邻啼鸡处深云白,户启僧来照日红。粼石现山寒报晓,因缘悟处何空空?
吊明季璧邑晏知府毅公墓(清 连俊)
璧邑北郊吊晏公,今从何地溯高风。一湾碧水长流远,四品黄堂望已空。但见石人荆棘里,犹留华表雨烟中。多情最是山前草,春到年年绿意通。
浸口大修路碑碑文 【河边镇浸口路旁石壁上,凿龛一口,上刻“大修路碑”四字,左右分别镌刻“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
帝君曰:修数百崎岖之路,造千万来往之桥。有登场所连浸口,下通成渝大道,自前人所修之路,年久损毁居多。自道光末年,是灵为首,凿石板多块,末能安修,今于□为□首,募化诸公,不惜锱铢,以完前功,共劝□大,功成告竣,凿石刻碑,永垂不朽,□□□□亭序。雷长明、刘峰甫、殷登第……等各捐资若干。咸丰五年乙卯岁三月中浣同建。胡友光敬书。
僻北路
僻北路(僻,偏僻之意,与“冲”“要”相对)又名西北路、正北陆路等,得名于清初。其南起重庆,北达广元,过巴县、璧山、合州、定远、南充、南部、阆中、苍溪、广元接蜀道入陕西,走向大致与嘉陵江并行,与嘉陵江水运互为补充,此路与秦汉至唐宋的嘉陵古道(连接秦巴的驿路)有着一定渊源关系。嘉陵古道主要为水运,但历代沿江也有陆路。唐代从石镜县(合州州治)至巴县(渝州州治)水路一百六十里[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山剑滇黔区·嘉陵江中江水流域纵横交通线”],陆路二百里,其时陆路走合州、钓鱼山、江北一线还是走清代渝合古道一线待考。南宋时期嘉陵古道为秦巴之间正驿,担负着转输茶纲、马纲和漕运重担;宋末元初战争时期,水路成为蒙古军队转运漕粮的重要通道,推测陆路亦当使用频繁。元代嘉陵古道水运依然发达,广元问津水站至重庆朝天水站,设有17个水站[蓝勇《元代四川驿站汇考》(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4期)],而据元《析津志》和《经世大典》记载,陆路方面在渝合段设有三个陆站——合阳陆站、钓鱼山陆站、古渝陆站,推测其时陆路由重庆出发,走江北、沿嘉陵江左岸经钓鱼城至合州。明代陆路进行了调整,据正德《四川志》卷十三记载,由巴县总铺往北,设有龙坎铺、双树铺、天池铺、停子铺、石英铺、斜崖铺、沙溪铺、青木铺、高陇铺、铜佛铺、水清铺、澄江铺,合州以南设高歇铺。据此判断,明代陆路从重庆小龙坎出发,翻越歌乐山大天池,过缙云山脉宝峰山要隘青木关(1952年随璧山县青木乡划归北碚,后划归巴县,今属沙坪坝区),沿璧北河至澄江口,再前往合州。清代路线再次发生变化,据雍正《四川通志》“卷二十二下”记载,巴县以北设有白崖铺、金刚坡铺、高滩铺、青水(木)关铺、温汤驿铺、杨家场铺、青石镇铺、凉风垭铺,合州以南设有瀼溪坝铺、风垭铺。据此可知,清代僻北路已形成了翻越中梁山、缙云山、云雾山的渝合段路线。
僻北路翻山越岭,跨川过河,时而险要,时而优美的自然风光应接不暇。单以璧山境内而言,经过缙云山脉宝峰山青木关口、跨越波光粼粼的璧北河,翻越崎岖蹭蹬的云雾山风垭关隘,一路平行岭谷,林木荫翳、鸟鸣嘤嘤,绿野田畴、村落竹篱、烟凌青霄,板桥行人、历历可观。乾隆甲午年(1774年)正月,四川学政吴省钦取道僻北路至南充,在《自壁山至南充道中杂咏》中吟诵沿途风光:“行是渝州住果州,乱山野店接官邮。春风吹面人骑马,抵得斜川五日游。”“磔磔斑鸠谷谷鸦,午烟青处见人家。一奁满贮连宵雨,闹煞新年两部蛙。”风光旖旎无限。
僻北路是秦巴之间一条重要的官方驿路。在今璧山区大路街道六塘社区,曾设有温汤驿,负责递送国家公文和往来官员的接待,温塘驿设置的最早年代失考。据雍正《四川通志》卷二十二“驿传”记载:“温汤驿,原设站马三匹、马夫一名半,雍正八年调拨长寿县应站,其杠夫八名,雍正十年尽行裁汰。”与此同时裁汰的还有广元自重庆的其他8个驿站。清初在长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清军与大西军余部以及吴三桂三家角逐,璧山人口锐减,城郭荒芜,仅保留县制,交由永川代管。在政府体系尚未建立健全之际,公文往来往往改由绿营汛兵(塘兵)递送。雍正元年(1723)璧山才奉文在东大路(成渝古道)设置邮传机构——递铺,雍正六年(1728)即又裁撤,一切公文俱由汛塘递送。直到乾隆二年(1737),四川局势稳定下来,递送国家公文的递铺(又称铺递、急递铺)体系才由政府建立健全起来。僻北路每一递铺相距20华里左右,每铺铺司和铺兵三四名,铺司负责“登记文书号件、往来时刻”,铺兵专门负责递送。 铺兵都是能跑善走的人,接力速度为昼夜行程三百里。据清乾隆《巴县志》卷二《建置志.驿递》记载,当时巴县通往合州的西北路(即僻北路)铺递为:“由底铺十里至佛图关,十里龙坎,十里白崖,十里石道,十里金刚,十里高滩,十里八庙,十里青木,十里打铁铺,十里温汤,十里伏虎,十二里七塘,十里蛮子铺,十里八塘,十二里新市,十三里九塘交合州界,共十五铺司,兵四十五名。”
僻北路是秦巴之间一条重要的军事通道。先秦至元代,发生于嘉陵古道的战事不胜枚举。南宋之后,嘉陵江下游的战略地位凸显。清初,为了加强对地方控制,清廷在控制区域遍设绿营军镇,总兵下属的各协、营守备都要分领各自汛地(塘汛),负责缉捕要案、防守驿道、护卫行人、稽察匪类、传递军情,称为防汛,每个汛地相隔10—20华里,陆路称为旱塘,水路称为水塘,汛兵(塘兵)二人,塘汛之间互相联络,保证信息畅通,一二百里外,又有专营。僻北路重庆至合州汛塘由重庆镇标右营管辖。查四川大学图书馆保留的清乾隆初年著名画家董邦达领衔绘制的《四川通省山川形势全图》,共计150幅,其中《重庆府附巴县图》详细标注了重庆府绿营设在僻北路上的“塘汛”地理位置,与乾隆《巴县志》卷五“兵制·塘汛”记载完全相符:“西北路早塘,三圣殿、十里浮图关、三十里白岩镇、二十五里金刚坡、十五里高滩桥、二十里青木关、二十五里温汤驿、二十五里杨家场、二十五里青石镇(即新市镇)、十里风垭塘交合州界,俱右营,每塘兵二名。”又据費兆鉞《合州志》卷四“建置·旱塘”记载:“底塘南行二十里,瀼溪塘十五里有汛,侯家漕十里有汛,峰丫(风垭)塘二十里有汛,青市塘下达巴县界有汛。”由此可知,经过峰丫(风垭)进入合州,由侯家漕塘、瀼溪坝塘到达合州治所。重庆至合州的汛塘,合计11个汛塘。从浮图关开始,除了未形成集镇的风垭塘之外,依次以序号命名为一塘至十塘,合称渝合十塘。至今在璧山境内还有以此为名的六塘社区、七塘镇、八塘镇三个保留着军事文化色彩的地名。
乾隆二十四年(1759),巴县缙云山以西,祥里依来乡——宋璧山故地,在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裁撤璧山后(明代恢复璧山时仍留巴县),复划归璧山。僻北路青木关至风垭的递铺相应划入璧山,但军事设施的汛塘仍由重庆镇标右营管辖。
僻北路渝合段富集和沉淀下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单以璧山境内而论,早在宋代元丰年间,高僧志公曾挂锡于青木关温泉寺精修佛法;相传元朝时期,蛮子铺(蛮坟铺)驻有两个蒙古兵,管辖二十户人家,死后葬此地,留下了蛮子坟的传说;明末兵燹,青木关大关门石崖处有大明故将军姚某所书“石壁血书”遗迹,青石镇(今八塘镇)盖泽寺被战火烧得殿宇无存;清顺治二年(1645)三月十八日,张献忠部刘文秀从合州出发,“出佛图关陆路,出合州水路,夹攻重庆。”[ 民国《巴县志》卷21下《事纪下》]清嘉庆七年(1803)川陕白莲教窜扰江北、合州等处,璧山知县董朴园督率乡勇日夜守卫僻北路风垭等关隘;咸丰庚申辛酉年(1860-1861),云南李、蓝起义部将张五麻子(张国福)侵扰璧山,八塘人高春山捐地在风垭修筑保良寨,屡以米盐潜助守御;八塘场狮子桥牌坊,即为嘉庆十一年为旌表殷义璜之母李氏教子有方而立而立,其子自发组织义勇先后协助知县张人龙、董淳,在古道风垭关隘等处防堵白莲教。至于官员、文人、行商往来道路,留下诸多诗文佳话。举隅如下:明代翰林学士江朝宗《重修宝峰山温泉寺碑记》、清代四川学政吴省钦《自壁山至南充道中杂咏》(七绝八首)《新市》(五律)、清合川举人《九共山义冢碑记》、近现代著名美术家吕凤子《浣溪沙·1939年12月27日晨赴青木关》、近现代著名吴研究因《题潘韵顾荫亭为绘所居青木关村舍图》《 居青木关关口病臂》等。此外,抗战期间、教育部、国立音乐院、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等机构学校迁驻在僻北路璧山青木乡一带,第四保育院迁驻八塘帝主宫、禹王宫、三官庙办学。文人学者、画家、艺术家云集,更是在抗日救亡图存的历史大潮中,赋予了僻北路古道金戈铁马、枕戈待旦的文化质地与内涵。
附:僻北路相关诗文举隅。
自壁山至南充道中杂咏(清 吴省钦)
(其一)行是渝州住果州,乱山野店接官邮。春风吹面人骑马,抵得斜川五日游。
(其二)读书台并钓鱼城,笑倚桃丝竹杖轻。合作仰家聚头扇,东川新样胜南京。
(其三)树拥荒庄竹覆溪,断无碌碡碾春泥。山童细剪元修莱,要点辛盘乞醉题。
(其四)磔磔斑鸠谷谷鸦,午烟青处见人家。一奁满贮连宵雨,闹煞新年两部蛙。
(其五)荠甜笋苦韭离披,不种来牟种茜巵。听遍前村珠络鼓,鸡豚争赛竹王祠。
(其六)浮蛆开瓮酒旗红,仄岸危矼宛转通。髣髴湖村寒食路,金蚕石马纸钱风。
(其七)二分桃李一分梅,人日撩人烂漫开。指点壶浆迎道左,隔江遥唱野鹰来。
(时荆州官军过境)
(其八)习静谁寻抱朴贤,天纲宅废问何年。万家灯火金泉路,却说瑶姬谢自然。
浣溪沙·1939年12月27日晨赴青木关(民国 吕凤子)
绝似江南三月天,余寒犹湿漉乍晴烟,微风拂面软于棉。 山影倒随溪屈曲,竹梢舞似柳蹁跹,还听鸟语出林园。
题潘韵顾荫亭为绘所居青木关村舍图(民国 吴研因)
荒村古郭竹青青,咫尺关山万里情。迥与台城烟景异,依然日日听鸡鸣。
居青木关关口病臂(民国 吴研因)
避寇巴山里,仍多风鹤猜。阴氛侵病骨,顽瘴妒诗才。入室与蚊斗,编篱防豹来。已荒松菊径,犹梦凤凰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