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正文
半遮半掩的凉亭关摩崖节孝碑群
2022-06-01
来源:

作者:刘大川

朋友来耍,听我说起凉亭关及其摩崖节孝碑群,来了兴趣。此地我去过多次,每走一次,都给人不同的幽古之情。自然,我又做向导。

节孝碑群与县城毗邻。由璧城前去,步行最佳。坐公交车在林家店下,大约100米处有一条上山的公路,沿公路而上,登山约半小时即到。

古道寻幽

步行还有一个特别的馈赠,就是能多感受一段小川东路古道。小川东路盛行于唐宋,是由重庆经过璧山中部、铜梁,最后到成都的一条古道。元明后,开始衰落,并让位于东川大路(亦称东大路)。

盛夏的一天下午,时近6点,我们一行出发去看。虽还有余热,骄阳毕竟少了威力,走在公路上,清风时至,凉意渐多。山脚处,左边有一石板路。舍弃公路,沿此石板上行不到二三十米,进入竹林。竹林阴翳,凉凉爽爽。吸几口阴凉,消俗涤虑,心情一放松,古道的沧桑就袭上头上。

这一段古道虽只有200米左右,但保存完整。石板已老成青色,中间被磨成了月牙形,两头的青苔密密匝匝,也不知有了多少岁月。石板与石板之间,堆满了竹叶,或长满了杂草,只留中间供人行走。古道,弯弯曲曲,有的平缓,有的陡峭,但多数已不平整了,有的断裂,有的歪斜着“身子”。

傍晚,知了还在不住的鸣叫。竹林里的虫声已经四起,唧唧唧,吱吱吱,此起彼伏。几只鸟飞入林中,聒噪开来。风一来,竹叶发出沙沙声。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声音。这些声音,见证了今古。在这些鲜活声音的陪伴下,古道渐渐苏醒过来,有了生命。往日往来不绝、热热闹闹的滑竿、轿子、挑夫、商贩等穿越而来,鱼贯而出,与我们一样,行走在这小川东路上。

两个惊喜

走完古道,在森林防火检查站处进入公路。巨桉高大笔直,分列路侧,低处的美人蕉开着大红花,十分打眼:路上并不寂寞。上得不远处,右见一坝一楼,大门处挂着“龙腾保安服务有限公司”的牌子,此处原来堆放火药的。在这房子斜上方,有一条小路。进入这条小路,走不到200米,就是凉亭关摩崖节孝碑群了。

一看碑前的小径,很让我惊喜了一番,路明显了。我有一年时间没有来此,这一年里,来的人比往常多了许多。走的人多了,路就显露了出来。4年前,我为文管所抄写碑上的文字,自带了镰刀,循着依稀的路样,割藤刈草,披荆斩棘,手上还被刺出了血。虽说现在还有几步路草封藤绊,但稍微一牵一拨,即可前行。

碑群主要分布两面巨大峭拔的山壁上,山壁光光生生,很适宜于雕刻。石子路(也是以前的古道)边各分出一条小径通向摩崖山壁。两山壁之间只有几米,也有一条小径相通。这条小径以前更是没有人走,藤蔓灌木,浓密交错,封了道路。这次来,我竟依着草木被分开的痕迹,走了一遭。

只有一通碑独立于路边,碑下新立了一个牌子,是2020年7月1日立的。吔——,凉亭关摩崖节孝碑群现为了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原来是区级的,现在升格了,在全市有了影响和知名度,其文物的价值凸显出来。字字金色,这一“金字招牌”自然招徕了更多的游客。

百年碑群

站在金字招牌处,我们读上面的正文:旌表节孝邑处士张治长之妻苏氏节孝神道。有朋友请我解释上面的文字,我说,“旌表”,就是表彰。“节孝”,是丈夫死了,矢志不嫁,称“节”;孝敬婆家父母,曰“孝”。“邑”,指璧邑,璧山。“处士”,就是以前没有做官的士人。“神道”,即“墓道”,也就是在死者下葬处立一石碑,用于记载墓主生前简要事迹。以前称神道碑,现在简称为碑。这里的神道碑,并非其人埋在这里,立碑于此在于对她表彰而已。其他碑的正文写法基本上跟这一样。

我还补充道,这个苏氏有后人,有一次我上来看,碑前还有燃过的香烛残余。青杠的苏后来老先生(80多岁了)喊她姑婆,她的坟在河边。

苏氏神道碑的碑额太高,须仰视,不容易看清楚,我带他们到右边现存的唯一的一块“德政”碑前,那可近距离俯视,看清“五龙朝圣”图案(碑群的碑额图案皆为“五龙朝圣”)。本来这些节孝碑都是高高在上的,2007年璧山发洪水,上面的泥石垮塌下来,碑群下面基本上都被掩埋了,右边为甚。特别是右边最末一龛只剩下一点痕迹,连同那“圣旨”二字也一同埋在了地下。有了这些垮塌的泥石,碑低于了今人的高度。

“五龙朝圣”图案是浮雕,最上一龙居中,嘴向下,似衔着“圣旨”。左右各两龙,围绕在楷书阴刻竖题“圣旨”两边。下部是云纹。图案精美,图纹采用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阴刻线等多种雕刻技法,立体感强,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正文、题记多为楷书,体势不一,字迹工整,刚劲有力,庄严气派,文字均为阴刻,也极具观赏性。

凉亭关节孝碑与众不同,它更多的是摩崖型,刻在石壁上。其他的或立碑或建牌坊。一般一个女子一个节孝碑(或牌坊),凉亭关节孝碑群有两个却是合碑的,这更是罕见。两龛合碑的女子一是妯娌关系,一是外婆与外孙女关系。在外婆与外孙女共一龛的碑前有一个序,四排文字,结尾是“时并勒姓名,共斯崖以不朽。异日纵封苔藓,应有口之如碑”,为当时璧山的知县哈锐(赐进士出身,前翰林院庶吉士)所撰。文字能识,细心者可以慢慢品读。

这些现存的碑群,刻于清末光绪三十年(1904)至宣统元年(1911),面积 80.5 平方米,摩崖题刻 9 龛(左面四龛,右面五龛),独立石碑 l 通。其中摩崖题刻每龛高 4.8 米,宽 1.6∽1.8 米之间。独立的石碑位于摩崖题刻西面 8 米处,刻于清宣统元年,碑高 4.2米,宽 1.35 米,厚 0.37 米。

原路边还有三通,其中有一通是翰林碑,正文是“皇清翰林院庶吉士胡公讳安铨字敬夫神道”,据说那三通毁于1959年大办钢铁时期。

历史之思

2017年,我曾给市民盟的同志作向导,介绍这里的节孝碑群。其时,他们在做一个古道的系列。参观后,受到启发,评价这条古道是“德政之路”,并以此为题作了一期节目。

我也说了我的看法,这些碑,立于清末。清末,内外交困,民族灾难日重,清王朝不思积极改革,却想以树封建礼教典型来挽回世道人心,愚蠢之极。几块石碑刻上去,一个王朝就垮下来。

市民盟的同志命名璧山这一段古道为“德政之路”也挺有意思,只是“德”“政”的内涵古今已大不相同。我们现在,弘扬的是新时代德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节孝应辩证地看待,守节已为陋习糟粕,孝还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碑群四周很寂静,每来此,我都神情肃穆,不敢言笑。因为我知道,每一个节孝碑的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似乎看到了她们在只身孤影里含辛茹苦,红颜渐衰,最终老成一个令当时人效仿、让现在人参观的符号。

现在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夫死再嫁早已得到了社会的认同,活守寡反而感到不正常。短短的百来年时间,一切都颠倒过来。一睹耸立的节孝碑,你能强烈地感受到时代的变化与进步。生在当下,备以珍惜。

碑群掩映在松林里。傍晚,山风很大,虫声起伏,一片静谧。夕阳西下,枝头涂上一层金色,层层枝叶下则更见深邃了。泥土掩埋了碑群的大部分,只露出一角供人凭吊。这露出的一角,又何尝不是历史的一角呢?

碑群下面及远处,是林立的楼房,一个崛起的现代化城市。一条轻轨凌空而起,带着山外的声音,轻轻地久久地回荡在碑群上空,给这一片寂静以生活的气息,时代的抚慰。

【打印正文】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联系方式 | 使用帮助
主办:政协重庆市璧山区委员会 技术支持:重庆市璧山区融媒体中心
建议使用1360X768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