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正文
飞歌徐家砖房
2018-03-20
来源:

    1943年8月25日,璧山中学迁到了城东乡徐家砖房。徐家砖房离县城不远,大致就四里左右,却不直没有机缘去看。2017年3月4日下午,才与胡光明一道去寻访,依然是他开车,一同去的还有印林、胡正好、戴天霞。

  去徐家砖房的路上,访得徐家后人徐开荣,男,50多岁了,敦敦实实,是当地两农家乐的老板,他为我们解说了徐家砖房。

  当我们站在一空地,沿徐家砖房大厅处向里看时,斜坡处是二厅,二厅也没有了。再向上是朝门,原来宽大的朝门现在很窄,有一新砖房挤了过来,占了一半的朝门位置。最上是正堂屋。朝门与正堂屋之间有一个天井。

  想像中的徐家砖房,高大气派,布局整齐,庄重沉稳,没有想到如此颓乱。也难怪,70多年过去了,世事沧桑。这儿还好,还有旧貌,云居寺却连一个影都没有。

  正堂屋还保留着原来的模样,门已锁,已经很久没人住了,灰尘厚厚的,不敢用手摸。从门缝窥探里面,有檩子,椽子,瓦房,全是黑黑的,房屋昏暗。墙上剥落了石灰,露出厚厚的青砖,黯然朴直。黄色的地脚石,日久天长,表面已风化成沙。

  这是一个大的四合院,背后是平平坡,前面是一片大田,朝向冷家岚垭。以正堂屋为中心,左面是三个相通的院落,每个院落有四个天井。现在还能看到这样的布局,三列瓦房,似断相连,天井隐隐。右面应该是两个院落。据出生在这里的徐开荣讲,这里有20来个天井,现在能看到十来个。以前县政府在这里办过公的,曾驻扎了一个连。有一强盗晚上进来,转来转去转不出来,干脆不转了,就地睡觉。原大厅外有一白果树,三个大人合抱还差一尺。在院墙下面,剩有一小节树桩,隐在青葱的菜地里。璧山中学来后,还在这里建了临时校舍3幢。

  300来学生,洪流似的书声响彻徐家砖房,直上状元峰,荡漾到璧南河畔。

  那时条件是艰苦的,临时校舍,诸多不具。师生虽安顿下来了,环境依然恶劣。更关键的是,老师生活拮据,人心不稳,难以为继。据校志记载,1944年9月,“每位学生送贽见礼120元,于开学缴费时一并缴纳”。虽短短的十来个字,足以道尽当时老师的贫穷潦倒。学生也贫困,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子弟读书,学校设了清寒优秀生奖助金。

  越是艰难处,越是立志时。在苦难面前,璧中师生没有畏惧退缩,依然弦歌不断,老师以教书育人为乐,学生以学习精进为荣。

  一群师生,站在凹凸不平的操场上,寒风扫过他们零乱的衣角,他们一动不动,坚毅的目光齐向前,斗志昂扬,高唱为三十年校庆而作璧山中学校歌:“金剑峨峨,璧水悠悠,江山郁绿富深秀,轩槛临高丘。卅年悠悠,莘莘学子此藏修。国步艰难天地愁,寇患如斯曾未有,中华民族尽同舟,齐吴榜以赴安流。靡室靡家,同敌同仇,御侮保种责重厚。三世太平先拿乱,正吾辈枕戈待旦之秋,投笔起,勿疑犹。”

  他们以校歌为动力,以校歌助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眼前的艰苦算什么呢?

   年幼未敢忘报国,璧中学生严格认真的进行各项童子军训练,他们行动一致,步伐整齐,动作规范,操练有素,歌声嘹亮:“我们,我们,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新生命,年纪虽小志气真,献此身,献此心,献此力,为人群。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充实我们行动的精神。大家团结向前进!前进!前进!”在铿锵有力的歌声中,璧中在1944年3月29青年节童子军检阅时,竟获全县中学组第一名。

    在徐家砖房,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璧中教务主任邓子琴还有抗战胜利纪念碑写了碑文。

   据徐家砖房后人徐开荣讲,前几年,有一个从台湾回来的老人来此,回忆了当时的读书生活。虽远隔万里,母校情结却与日俱增。少年艰苦的读书生活,璧中精神,已潜移默化的融入了他的心中,梦里。我忘了问,这个老人回忆时唱没唱歌。如果没有唱,我想,老人的心里一定唱了。这一唱,把今昔连成一片,苍苍茫茫,感叹万端。

    徐家砖房的前面,是栉齿鳞比的高楼,一比,徐家砖房更显低矮零乱。也许随时间推移,这里将开发而面目全非,或将荡然无存。但这里一旦有了璧中历史,就注定不寻常。我相信,若干年后,仍然会有人寻此,在指指点点中,会有人与豪迈奋发的《璧山中学校歌》《童子军军歌》相感应。

【打印正文】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联系方式 | 使用帮助
主办:政协重庆市璧山区委员会 技术支持:重庆市璧山区融媒体中心
建议使用1360X768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