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璧山史称“巴渝名邑”,历史悠久,地灵人杰,历史上曾出过“双状元”、“六翰林”。古时就有“璧山八景”,即“金剑晴雪”、“东林晓钟”、“觉院夜雨”、“茅莱仙境”、“圣灯普照”、“虎峰马迹”、“凉伞云遮”、“石泉凝脂”。
亦称金堂夜雨,在璧城中心金堂寺(现在的璧山县委大楼右边几十米处,已毁)。内有石砌泉井两口,井内水位落差终日不变。金堂寺正殿前有一块长宽各四尺的方形石,石头很凉, 夜夜“出汗”,清晨看石上,水珠晶莹密布,如同天降了细雨,终年如此。
又名东林狮吼,出县城西门,沿石板大路走五六里,或行公路约七八里,就到了东林寺(东林寺所在地现属璧城镇东林村),东林寺寺后为狮子岭,其岭形似猛狮,故以狮名。相传夜深人静时,岭上有轰鸣震动声; 尤其在黎明时,更仿佛敲钟之声。东林寺前有一棵古黄桷树,树干粗大斑驳离奇,如虬龙盘曲,树围十余人方能合抱。
位于城西汪家三百梯近处(现在的大兴镇红岭村),沿公路西行约十四五里,其地山岭连延不绵,岭上有明初建筑圣灯寺,又名天灯寺,寺后有老虎岩,古时又名圣灯岩。相传半夜时,山岩有灯形光芒四射, 夺目耀眼。明代宏治年间,其地又建有圣灯寺坊,坊上书有圣灯禅寺和宝珠山字句。
在丹凤镇尹白村与茅莱村交界处的一座孤山(距离县城约二十五六里路),又名重壁山,元代时又称巴山,山上树林参天,茂盛雄伟,山西北两面险峻陡峭,东、 南两面稍平,山上有普泽庙,也称土主庙,祀奉唐代刺史赵延之,有正德年间修建的坊,坊上分题有西蜀茅莱、威灵煊赫字样;另有宏治年间建立的坊,上书“璧山 仙境,福国庇民”八字。普泽庙后岭上有石洞,相传古时有仙与神同入,进去后门紧闭;洞前遗迹犹存,明代武林马应祥在洞上书有“仙洞”二字。
位于璧南一百里的登云坪上(现属广普镇),登云坪形似盘子,宽约八里,长约十里,坪上山峦罗列,四面环拱,风光秀美。坪东山上有一直立小石,仅三四尺长,小石上戴有一大石, 大石平圆,形似伞盖,石上面能坐百余人,其大小石连接似伞,故称凉伞石。凉伞石常被云缭雾绕,令见者叹为观止。
在璧城街道天池村和凉亭村,有一山形同利剑,在阳光照耀下,似闪金光,故名金剑山。金剑山有许多层次分明的山石裸露,颜色微白,每当雨后天晴时,远望此山,分外秀丽, 山石恰象絮雪铺盖。在金剑山近处祖师庙山脚,传说宋代璧山二状元之一冯时行葬于此。
位于璧城东南约二十里的虎峰山(现在的狮子镇虎峰村),其山逶迤向南伸延,山峰巍峨,屹立如虎,蜂下有一古庙。名为虎峰寺,明代王应熊题记又名观音寺、川主庙,寺后石上 有马足遗迹两处,深有数寸。相传此马足遗迹是川主神灵到此,遇上老虎,川主发怒,驱虎于虎峰山之外,神乘马凌空而去,马忽然失蹄,在石上留下马足迹印。
在县南约八十里的华盖山(华盖山今属健龙乡),山半腰有大岩,岩下石中有泉井,水清明净,饮之沁人心脾。井旁沟后山谷中散布着许多倒凸形石头,泉水绕石周流 出,远看水和石,均如凝脂一般。在石泉近处建有凝脂寺。山脚处有玲珑剔透、异石叠立的仙女洞,相传古有仙女住于此洞,当地人以美酒佳果敬献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