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飞(左三)在三角滩感染病院区开展工作

张孝利(中)和社区工作人员即将前往小区入户采样

侯平搬运防疫物资

王荣刚在协调工作
首席记者 熊浩 通讯员 侯巧姣 文/图
他们,争分夺秒与病魔搏斗;他们,废寝忘食护万家健康。
自本轮疫情发生以来,我区卫生健康系统5000名医护人员发扬伟大抗疫精神,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夙夜奋战在抗疫一线,从白天到晚上,日升日落又天明,核酸采样不歇、样本转运不停、实验室检测不休、后勤保障不止……他们中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代表,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抗疫日常。
丁飞 防控救治“两手抓” 尽职尽责显担当
“防控是使命,救治是责任,这就是我们应该做好的本职工作。”这是丁飞经常对同事和下属念叨的一句话。
11月3日,在区人民医院吹响战“疫”集结号后,他第一时间返岗,带领全体防控办成员昼夜奋战,统筹全院疫情防控与医疗救治工作,包括全区高风险区特殊患者医疗救治、发热门诊及感染病区阳性病例的诊断、救治,协调区域核酸采集人员调度,协调、规划方舱实验室布局及核酸检测等工作。
“对于丁飞来说,黑白颠倒的工作模式是常态,咖啡当水喝,往往天快亮了才能靠在椅子上打个盹儿。疫情期间,他带领我们防控办全体党员干部先后处置医院疫情紧急事务200余项,完善管理制度、院内流程、处置预案等30余项。”同事陈俊说。
作为区人民医院疫情防控办主任、医务部主任和疫情防控攻坚办临时党支部书记,丁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用实际行动筑起坚实的防疫堡垒。
在疫情最吃紧的时候,丁飞24小时坚守在工作岗位,启动全院医疗应急救治流程,保障门急诊、出入院及各类绿色通道畅通,做到应治尽治,应救尽救。特别是随着确诊患者中高龄病人、基础疾病患者的增多,他还牵头成立了“三角滩特殊患者救治保障群”,由院内高职称专家组成专家组,针对患者病情变化随时远程查房,提出诊疗方案,保障新冠确诊、高风险区患者的医疗救治,真正以实际行动做到了防控救治“两手抓”、尽职尽责显担当。
张孝利 “大白”变“老师” 抗疫有温度
“来,先把手洗了,跟我一起做,内、外、夹、弓、大、立……然后双手拉住面屏的系带,手不要碰到其他地方,慢慢取下来……”11月26日,区中医院医生张孝利在指导社区工作人员如何穿脱防护服。
自疫情发生以来,张孝利一直承担着瀚恩阳光小区核酸采样点卫生点长的工作,每天进门入户为封控区楼栋居民采集核酸就是她工作的重中之重。与张孝利一起搭档入户的是两位社区工作人员,他们之前没有任何进封控区采集核酸的经验,如何保障他们的安全,就成了张孝利的心头大事。
“他们俩都没有穿脱防护服的经验,这样去封控区采集核酸肯定有风险。”于是,张孝利就地变身“老师”,现场教授两位工作人员如何穿脱防护服,并叮嘱他们一些注意事项。
“只有先保证自身安全,才能更好地保护群众。”张孝利表示,作为“最美医生”的一员,不仅要做到不畏不惧,召之即来、来之能战,还要为身边的人提供有温度的服务,确保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侯平 压不倒的“铁娘子” 歼灭疫情有力量
11月27日深夜10点,区疫情防控物资保障处仍灯火通明,一个身材娇小的身影在灯光下不停晃动,将一个箱子时而扛在肩上、时而紧抱胸前,她是璧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侯平,每天的工作就是对搬运回来的物资逐一清点并归类摆放。
“点长在现场要合理利用防疫物资,不要造成浪费,采样结束后及时清理并管理好剩余物资,如有需要可及时与我联系。”这是侯平经常在微信群里说的话。
自此次疫情发生以来,侯平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从未要求换休。超负荷的工作让她身心疲惫、眼眶深陷,导致头痛发作,但她稍作休息,服用止痛药后便又投入到工作中。她说,后方物资有保障,前方抗疫才有力量。
因为长时间的搬运物资,侯平纤长的双手已布满勒痕,却不见她有半分怨言,同事们都不禁夸赞道:真是压不倒的“铁娘子”。
王荣刚 既当“指挥员” 更当“ 战斗员 ”
在青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这样一个人,面对这场疫情歼灭战,他既当“指挥员”,更当“战斗员”,他就是该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重庆市“最美基层医务工作者”获得者王荣刚。
不分昼夜连轴转,连续工作72小时,因为王荣刚心中始终坚持“轻伤不下火线”的信念。
疫情发生以来,王荣刚一直奋战在指挥协调、物资保障、核酸“追阳”的抗疫战线上……有时候救护车辆忙不过来,他便自己开车带着医护人员奔赴目的地。常常在凌晨准备休息时,接到辖区街道办事处的“追阳”通知,他又打起精神,紧急调度安排,迅速赶赴第一现场,与该中心的“战友”共同参与“追阳”行动。11月3日至今,他带领该中心全体医务人员累计参与核酸采样20余万人次,组建40组“追阳”小组,开展“追阳”行动30余次,累计“追阳”近1000人。
“我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事,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我所做的都是我应尽的职责和使命。”王荣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