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七十二载从医路 杏林春暖传医德 95岁老中医邓济良扎根乡村守护百姓健康
2022-02-23
来源:

邓济良(左)为患者把脉

  2月16日,在三合镇平安二路一家不起眼的门市里,一位年轻人在纸上写写画画后递给了旁边的老人,老人手拿放大镜仔细地看着,随后将手搭在年轻人的脉搏上,经过望闻问切后,在纸上写下处方。

  老人叫邓济良,今年已经95岁高龄,是一名老党员,也是镇上有名的老中医。

  邓济良出生于一户普通的农村家庭,仅接受过五年的正规学校教育。当时麻疹天花肆虐,死了很多人,家中的祖父祖母也因此离世,邓济良因此立志学医救人。但因为家里缺少经济来源,邓济良父亲只想让他当个“放牛娃”。邓济良并没有放弃理想,他师从多名中医名家,努力钻研疑难杂症的同时,也在老一辈中医的耳濡目染下将“为患者解除病苦”作为行医准则。

  勤勉好学的邓济良一直学到解放后才回到家乡,1951年参加工作,1952年任职院长。年轻时,邓济良热衷于中医药科普工作,并将中医的基础知识、偏方,特别是涉及到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用笔记、面授的方式无偿传授给医院的年轻医生及当地的乡村医生,促进医院公共卫生服务顺利推进。

  “是县委保送我去学针灸的,党和政府的培养和关心让我备受鼓舞,我那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为群众解除病痛。”邓济良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早年间,通讯和交通并不发达,只要病人家属一句呼唤,邓济良便背起自己的药箱以最快的方式赶往病人家中,年均出诊数及门诊量高达1万余人次。他的足迹遍及原三合镇的16个大队、102个生产队和3000多户家庭。

  除去看诊,邓济良最大的爱好就是订阅医学杂志和报刊,然后对着自己手抄本温故知新,本子里记录着病人的病情和药方,还有病名、医学阐释等。行医几十年来,这样的本子也慢慢累积了一大摞。面对慕名而来真心求学的人,邓济良也毫不藏私,大方地传授知识。

  由于一心扑在看病救人上,邓济良并没有在评职称上下功夫,再加上文凭有限,早早地便退休了。后来,又接受医院的返聘,在医院留任到2011年。

  退休后,彻底闲下来的邓济良还是放不下乡亲们,在三合镇租了一间门面开诊看病。由于面积有限,邓济良只在柜台上放置了血压计、病历记录簙、针灸盒以及厚厚一摞的医学书籍和资料。

  “人得了病是很痛苦的,万一病人有个头疼脑热来找医生却扑了个空,我要对我的病人负责,不敢有丝毫懈怠。”多年来,邓济良坚持每天开门接诊,雷打不动,遇到腿脚不便的病人还主动上门问诊。他给患者看病时有自己的原则,始终坚持困难家庭、五保户分毫不取,每次为病人扎针,也只收5元的成本费。

  “以前一个月可以看诊近千人,现在身体不如从前,每个月只能看诊300多人。但我离不开我的病人,只要还有口气,能工作,脑子是清醒的,就接着干。”说起今后的打算,邓济良这样说道。

  春秋轮转,这位鲐背之年的老中医已经扑在自己热爱的中医工作上72年了,他将人生最美的年华倾洒在他挚爱的中医事业上,扎根在乡村,凭借妙手回春的医术、济世救人的医德,竭尽全力为一方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记者 王淼 巫秋云 文/图)


【打印正文】
责任编辑:syz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璧山网”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璧山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璧山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推荐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战‘疫’一线党旗红”
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
要闻 深度 评论 报告 景点 美食 攻略 政务 直播 专题 形象 产业 文卫 微信 微博 APP 图库 璧山新闻 璧山报
主办:中共重庆市璧山区委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丨 运营维护:重庆市璧山区融媒体中心 丨 关于我们 丨 广告服务 丨 意见反馈
璧山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13 bsw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