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工教老人们折纸花

大兴镇船形村,老人在养老互助点聊天。

社工和老人一起种菜

重庆合展至亲养护中心,老人们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做健身操。
|
核心提示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动村级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
截至目前,我区已建成镇街养老服务中心12个、社区养老服务站56个、村级养老互助点133个。今年,我区将建成镇街养老服务中心3个、村级互助养老点29个。到2022年基本形成覆盖全面、功能完善的区、镇街、村三级养老服务阵地,为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奠定基础。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加快农村互助养老建设对我区乡风文明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有何作用?当前农村互助养老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下一步我区农村互助养老将如何实施?日前,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留守老人难以享受服务资源
农村养老问题亟待“破局”
9月8日上午11点过,大兴镇船形村养老互助点里聚集了10多位老人。
养老互助点“管家”范平端着热腾腾的饺子喊道:“老人家们,快来一起吃饺子哟。”她招呼着大家上桌,为每位老人递上筷子,“杨婆婆,你今天来得巧,正好碰上我们吃饺子。”
“有三天没和老朋友们一起耍了,心头都记挂到的,有空了就要过来看看大家。”70岁的杨西平婆婆笑着说。
范平负责该养老互助点的大小事务,同时也任重庆市璧山区椿龄养老中心主任。她告诉记者,船形村目前有400余位老年人,养老互助点最多时聚集了70多位老人。
这个今年3月才正式投用的养老互助点,是我区第一个村级养老互助点,让村里不少像杨西平一样的老人有了归属感。住在与养老互助点一墙之隔的赵友会婆婆行动不便,子女居住在城里,她常年和老伴在家,以前不太愿意出门。
自从养老互助点投用后,赵友会就像变了个人,经常杵着拐杖到养老互助点与村里的留守老人一起吃饭、聊天。
赵友会面临的生活问题,不少农村留守老人也同样会遇到。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不少青壮年涌向城市,农村留守老人逐渐增多,他们因出行不便、生活困难、缺少关爱而变得空虚寂寞。
来自区民政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区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16.1万,老龄化率达24.8%。
“这部分老年人急切呼唤养老服务,但现实问题是养老服务设施不足、服务供给跟不上。”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区将“农村互助养老全覆盖”纳入重点民生实事,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如何让农村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今年以来,我区进行新型养老模式探索——农村互助式养老,即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或者村镇为单位,以满足中低收入老年群体基本养老服务需求为重点,以老年人集体居住为基本方式,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助互助的养老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
“农村互助养老点的建立,不仅可以解决镇街、村(社区)距离偏远、居住分散老年人对养老服务需求的问题,还形成了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养老服务均衡发展。”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日间照料、抱团取暖
变“被赡养”为“互助养老”
目前,我区正在加快推进镇街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利用村级集体闲置资产,比如废弃的村办公室、学校等,经过改造维修,创办成农村互助养老点;或在村民闲置、有意愿拿出的多余农房设置互助养老点,让周围老人实现“离家不离村、养老在乡村、享乐在家门口”的养老愿望。大兴镇船形村养老互助点就是由村民闲置房屋打造成的。
中午吃饭不用愁、聊天娱乐有地方、遇到紧急情况立马有人来帮忙……杨西平在互助养老点吃完午饭,就和老姐妹们在养老互助点旁的小广场散步、健身,半小时后,她们又回到互助点跟着护工学习折纸花。
“这样的日子,以前做梦都不敢想。”杨西平说,家里平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得,到养老互助点来,吃饭生活都很方便,一顿饭只要3至5元钱,洗衣服每次1元,价格实惠,大家都喜欢得不得了。
大兴镇船形村养老互助点还重点推出日间照料服务。老人可以像小孩上幼儿园一样,白天来这里吃饭、休闲,晚上回家。根据老人的不同需求,志愿者、社工还会提供一些阅读、心理辅导、日常保健等服务。
该互助点还流转了几分土地,老人们可以在闲暇之余栽种喜欢的蔬菜,既锻炼了身心又收获了健康。
今年72岁的宋世芳与老伴是“空巢”老人,子女都不在身边,居住在璧泉街道观音社区养老服务站附近。性格开朗的宋婆婆参与了养老服务站组织的“徒步队”“调解队”,经常和志愿者一起陪社区居民聊天、调解矛盾,组织社区老年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宋世芳感觉现在的生活有了照料,精神有了寄托。
通过“老帮老”互助养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由“被赡养”到“互助养老”的角色转换,有效缓解了养老资源的不足,也构建了“政府部门指导+社工机构引导+互助组织参与+社会力量协同”的四维立体参与式互助养老服务模式,逐步实现农村老年群体优势发掘,同时也提升了老人的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
阵地跟着老人走,阵地跟着需求走
不断完善三级养老服务阵地功能
8月初,重庆合展至亲养护中心的王爷爷身上突然长了不少水泡,护理人员立即打电话通知了该中心医生。不一会儿,医生就为王爷爷进行了诊断并开好药。
该中心位于璧城街道,是一家集养老和医疗于一体的养护中心,可为失能、失智等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提供康复服务,并设有多功能活动中心、棋牌室、康复设施等,可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
区、镇街、村三级养老服务阵地如何建?区民政局已明确,按照“一镇街一中心、一村(社区)一站(点)”要求进行建设。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建筑面积原则上不低于1500平方米,应设置生活照料、托养护理、医疗康复等功能区域;社区养老服务站面积原则上不低于300平方米,应设置助餐、康复、阅览等功能区域;村级养老互助点原则上不低于100平方米,应设置配餐室、活动室、康复室等功能用房。
村级养老互助点要依托镇街养老服务中心培养助老员,提供邻里互助、定期探访和亲情联络等居家养老关爱服务。支持“养老+”老年用品产品、代购、旅游等服务,促进“银发经济”健康发展。鼓励支持大数据信息企业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打造“一网覆盖、一体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智慧生活圈。
目前,坚持“阵地跟着老人走,阵地跟着需求走”的原则,我区利用公益性岗位,累计在各级养老服务阵地配备了263名护理员,与老年社工人员合力组建“助老员”服务队伍,提供养老服务。
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区将抓好“党建引领、互助养老”,针对农村居家特困人员及高龄、独居、留守老人等实际,组织党员干部、邻里亲属等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针对高龄、独居、留守老人实行划片包干联系,组织党员干部、互助养老点工作人员、低龄健康老年人等定期上门巡访探视;针对健康老人,依托镇街养老服务中心、互助养老点等设施,组建文体娱乐队伍,组织开展互帮互助服务。
同时,到2022年,还要努力实现每个村设置1个兼具日间照料、康复理疗等功能的互助养老点,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养老助理,培育1支养老志愿服务队伍,每个村民小组组建1个互助服务小组,基本满足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精神文化等多元需求。
记者 何燕雯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