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建制于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因境内“山出白石,明润如璧”而得名,曾出过“双状元、六翰林”,有“巴渝名邑”美誉。全区幅员面积915平方公里,辖6个街道、9个镇,户籍人口63.5万,常住人口75.5万。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璧山区正努力建设“重庆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先行区、渝西发展领头羊、川渝合作排头兵”,精心打造重庆主城都市区“迎客厅,”倾力打造“儒雅璧山,田园都市”新格局。自2018年国家卫生区命名以来,在全国和重庆市爱卫办关心支持下,在璧山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及重视下,以巩固提高国家卫生区管理质量和水平为目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城乡环境面貌和市民素质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一、爱国卫生组织管理
璧山区将爱国卫生工作纳入全区“十三五”、“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整洁行动、农村改厕、病媒生物防制、饮用水监测、巩固国卫经费、公厕、农贸市场、开放式小区达标整治费用等均列入财政预算。积极开展基层卫生创建活动,创建国家级卫生镇3个,占比33.3%,市级卫生镇达到100%;创建市级生态卫生村11个。结合“新冠疫情防控”“爱国卫生月”“世界无烟日”等主题日,积极开展爱国卫生科普宣传、城乡环境卫生整治、病媒生物防制、农村“厕所革命”质量提升等活动。《璧山报》、璧山电视台公开建议投诉电话,平台处理率和群众满意均达100%。
按照市国卫复审工作座谈会精神、市爱卫办《关于全面做好接受国家卫生城镇复审工作的通知》(渝爱卫办〔2021〕2号)要求,制定了“璧山区国家卫生区复审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领导为指挥长,相关部门、街道为成员的国卫复审指挥部,抽调6名人员组建全脱产、实体运转的迎接复审工作专班。召开了国卫复审动员会、推进会,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做了要求。各街道、相关部门按照方案,实行网络化管理分片包干负责,进一步巩固了国家卫生区创建成果。
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一是大力开展健康促进和科普活动。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领导机构健全,各单位专职兼人员落实、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制定下发了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健康璧山“2030”规划、“健康中国璧山行动”方案等文件,2019年起开展全国健康促进区创建工作,2021年2月通过市级验收;《璧山报》开设《健康教育知识》专栏;《璧山手机报》开设《健康与生活》专栏;璧山电视台开设《不健不散》健康栏目每天播放健康教育知识。“健康璧山”、“璧山疾控”等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健康知识。在全区村(社区)、医院、机关、企事业单位共设置健康教育固定宣传栏300余块,结合健康素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三减三健”、健康细胞工程建设等专项行动和重点工作,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体检机构定期分析中小学生健康问题,提出健康指导意见,学校健康教育开课率达到100%,设有心理辅导室,配备专兼职医务人员。职工每1年1次进行健康体检。二是积极开展健康细胞创建。创建健康村(社区)59个、健康学校30所,健康促进机关42个、健康促进医院19家、健康促进企业3家、健康促进示范家庭100户。建成健康主题公园2个。实施“控烟”行动,建成区无烟草广告,创建市级无烟单位1个,区级无烟单位142个,无烟学校、无烟医院覆盖率达到100%。三是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成功举办2019年、2020年、2021年璧山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9.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镇街、社区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达100%。2019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92.8%。四是实施健康素养提升行动。深入开展健康教育“五进”活动,开设“基本健康素养提升”大讲堂,202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5.36%,较上年增长1.42个百分点。
三、市容环境卫生
一是机制体制不断完善。成立了城市综合管理领导小组,组建了城市综合管理督查考核组,实施“城管+交巡警”联动,城市综合管理明显加强。出台城市提升行动方案、生活垃圾分类、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治理和长效管理、餐厨垃圾集中收运等规范性文件,聚焦提升城市规划水平、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交通水平、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提升璧山城市魅力、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等9方面工作,城市管理逐步进入法治化和常态化轨道。二是市容环境不断改善。投资50余亿元,先后实施雨污分流、交通、公园、饮水、照明等工程,综合治理重点区域“十乱”现象,全面推进市容环境、社区环境、食品安全、厕所革命、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老旧厂房库房等攻坚行动,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截至目前,建成34个公园、22个广场,建成区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900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4.53平方米,城市植物品种超过2800种,立体绿化达到25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52%。建成区有公共厕所173个,其中星级公厕47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以上。三是清扫保洁规范有序。城区清扫保洁作业全覆盖,道路清扫保洁率达100%,机械化作业率达90%。实行主干道18小时以上、次干道16小时、其他区域12小时清扫保洁制度;道路机械化清扫或高压冲水率达95%。城市主次干道、车站、体育场馆、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的公厕全部达到二类及以上标准,“标准化、标识化、人性化、景观化”的新型公厕已成为璧山城市文明的新窗口、新名片。四是垃圾分类处置全面启动。餐厨垃圾集中收运覆盖全区所有镇街共2700余家餐饮单位,机关事业单位垃圾分类覆盖率85%。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良好,日平均清运处理生活垃圾350吨,垃圾密闭运输和日产日清,清运率达到100%。城区干净程度民意调查位居全市前列。
四、环境保护
一是完善应急机制,确保环境安全。修订完善了《璧山区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和辐射、饮用水源等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坚持应急演练;建立了跨流域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深入开展环境安全生产大宣教、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专项行动。近3年未发重大、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二是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环保五大行动。全区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2018年、2019年、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91天、295天、308天。全区供水保证率达100%,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100%。璧南河水利风景区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成功创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扎实开展河流生态保护与整治等行动,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继续位于市级排名前列,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国家级生态镇街12个。三是城市生态不断改善。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900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4.53平方米,城市植物品种超过2800种,立体绿化达到2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提高到52%。公厕24小时免费开放、全天候保洁。环境噪声质量稳定达标。四是规范处置医疗废物。医疗废物处置全覆盖,医院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医疗固体废物实行专业化处置率达100%;医疗废水处理设施完善,达标排放。
五、重点场所卫生
一是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管理。贯彻落实《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积极开展住宿场所、游泳场(馆)、沐浴场所、美容美发场所、娱乐场所等“五类”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工作,亮证经营率100%,量化分级管理率达100%,公共场所卫生监测率达100%。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均取得有效健康合格证明。二是加强学校卫生管理。出台《学校卫生工作意见》,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城区学校和托幼机构教室、食堂、宿舍、厕所等教学和生活环境符合国家卫生标准。所有学校均配备专(兼)职卫生保健人员,健康教育开课率达100%,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98%。创建健康促进学校30所,占比达55.5%。三是加大职业病防治力度。出台《璧山区职业病防治规划》《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预案》等文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全区用人单位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2020年建成尘肺病康复站1个,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率、危害项目申报率、主要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培训率、接害劳动者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率、接害劳动者培训率均达到100%。近3年未发生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
六、食品和生活饮用水安全
一是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食品和生活饮用水安全纳入了“十三五”规划,制定了《璧山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计划》、《璧山区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工作方案》等文件,形成监督检查、专项整治、监督检验等完善的监管体系,完善食品卫生三级监管网络,实现食品安全生产、流通、餐桌一条链监管,流动摊贩实现统一集中规范管理,近3年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二是加强日常监管。全面推进“放管服”、“证照分离”、“互联网+政务服务”,严格环境卫生、食品储存、加工销售等日常监管,监督抽检合格率98%。餐饮业、集体食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率达96%;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公示率达99%。食品生产企业、食品销售企业防蚊蝇和防鼠设施合格率95%以上;餐饮业防蚊蝇和防鼠设施合格率95%以上。全区餐饮食品经营持证率达98%以上,学校及幼儿园食堂持证率达100%。牲畜屠宰符合卫生及动物防疫要求,检疫程序严格落实。三是深入推进“明厨亮灶”建设。全区中小学校食堂“明厨亮灶”覆盖率达到100%,幼儿园食堂“明厨亮灶”覆盖率达到70%,大型以上餐馆“明厨亮灶”覆盖率达到60%。四是水质全面达标。全区供水管理规范,出厂水、管网末梢水水质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二次供水设施满足国家《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要求,水质全面达标。近3年来全区未发生饮用水污染事故。
七、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
一是医疗服务提档升级。区人民医院新院建成投用并成功创建为三级甲等医院,医教研水平和整体实力大幅提升;坚持中西医并重,投资9亿元迁建区中医院,持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区妇幼保健院加强与重庆儿童医院合作,三级创建持续推进。镇街卫生院达到标准化建设,村卫生室完成标准化改造。持续推进“三通”健康共同体建设,全面落实12项医改便民措施。强化智慧医疗建设,建成远程心电平台、远程影像诊断中心。建成国家级特色专科1个、市级重点专科8个、市级特色专科3个。二是公共卫生服务到位。做实做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服务补助标准从40元提高到74元;儿童“八苗”接种率均达96.9%;孕产妇、儿童健康管理率均达90%以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2.04%,服药率达90.33%。临床用血100%来自自愿无偿献血。人均预期寿命78岁。全区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到95%以上,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近三年,未发生因防控措施不力导致甲、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未发生重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三是疫情防控扎实有力。新冠疫情期间,强化联防联控,累计排查发热对象18243人次,开展防控知识培训4000余人次,统筹调配医务人员6500余人次参与交通检疫、社区摸排、重点人群健康监测等防控工作,49名医务人员圆满完成援鄂医疗任务;落实疫情常态化防控管理,完成15家镇街卫生院规范化发热诊室建设、区人民医院传染病房及区疾控中心实验室改扩建。截止5月10日,全区已接种新冠疫苗总人数269780人363950剂次,占总人数的35.7%。
八、病媒生物预防控制
一是贯彻落实《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病媒生物防制组织机构健全,防制网络实现全覆盖。季节性防控工作落实,防制经费保障到位。二是实行专业化防制与监测。制定了《璧山区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对灭前灭后开展密度监测及效果评价,四害密度控制标准达到国家C级要求。制定了专业PCO公司防制效果的考核方案和监督制度,提高了专业化防制质量。三是加大病媒生物防制宣传。结合爱国卫生月、世界害虫日等活动,广泛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宣传。定期开展春夏秋季节性预防和控制“四害”和“农户灭鼠”活动,重点场所和单位防蚊蝇、防鼠设施基本完善,设施合格率达到95%以上。建成区鼠、蚊、蝇、蟑螂的密度均达到国家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标准C级要求。
重庆市璧山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
202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