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语】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更好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深入贯彻落实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要求,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身边事,让人民群众享受高质量生活,区融媒体中心开设“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访谈栏目,聚焦区级相关职能部门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的务实举措,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敬请关注。
区卫生健康委紧扣“实”字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断提升群众健康获得感和安全感
今年以来,区卫生健康委紧扣“实”字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民生所需为导向,以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国卫复审和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为契机,明确卫生健康系统“我为群众办实事”任务清单20项,深入基层护佑群众健康,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切实提升群众健康获得感和安全感。
区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柯真碧在接受访谈时说,卫生健康委作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的牵头单位,科学设置接种点,采取“5+14+2+1”的模式,规范设置新冠疫苗接种点22个。采取了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高校、进工地等方式开展接种服务,单日最大接种能力可达2.4万剂次。截至6月3日,全区新冠病毒疫苗累计接种482812剂次。同时,按照预检分诊、信息登记、疫苗接种、医疗救治4个流程,严格做到医务人员持证上岗,全区共有2190名医护人员参加新冠疫苗预防接种工作。
2019年7月1日,我区正式实施健康共同体“三通”建设,2020年纳入全国试点。主要改革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设立区医疗卫生事务中心,并以此为平台,实行基层医疗机构集团化管理;二是改革区级医疗卫生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财务运行管理、人事管理、技术协作等机制,实现上下级医疗机构“医通、人通、财通”,推动全区医疗资源的融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是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管理机制,落实“两个允许”,提升医务人员主动服务群众的意识和积极性。
通过改革,全区基层医疗整体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在方便群众就近看病和看得好病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投入1223万元为基层医疗机构配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DR等医疗设备,增设了基层首台CT设备,基层检验检查力量得到充实;6家卫生院分别在ICU专科、口腔科、中医理疗等医疗服务方面实现“从无到有”,基层诊疗学科建设日趋完善;“下派”94名区级专家、业务骨干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群众提供专家门诊、疑难危重症病例会诊等服务,畅通上下医疗机构转诊渠道,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享受上级医疗机构服务;建立上下医疗机构用药衔接机制,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10种慢性病,制定出统一的143个常用药品品规清单,确保慢病患者可就近得到后续居家康复治疗;建立远程区域影像中心,实行“基层检查、医疗诊断”服务,群众就医更便捷。(记者覃雪)
区发展改革委积极融入“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城市生活网(馆)”让生活更美好
“小家政,大民生”,家政服务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与群众幸福指数紧紧相连。区发展改革委统筹谋划和一体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试点及“城市生活网(馆)”建设营运有关工作,将试点主动融入“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工作体系,扎实组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推进镇街“城市生活网(馆)”家政服务全覆盖,切实满足居民群众对家政服务的高品质需求。
区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林勇华在接受访谈时说,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我区确定了家政服务业发展以“补链提质,融合扩容”为原则,以“融入‘一体系’、补齐‘一链条’、全面促进‘四融五化’”为发展路径。构建了以高素质人才、高标准服务、高质量发展、高效率监管为一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政服务业规范发展格局,生动诠释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目前,我区正在积极健全“城市生活网(馆)”家政服务体系。现已建成“城市生活馆”26个,在建13个,预计7月底完成今年目标任务,基本实现15个镇街“城市生活网(馆)”家政服务全覆盖。
区发展改革委引导“城市生活网”平台不断完善功能版块,丰富本地区生活场景服务。截至目前,“城市生活网”包括小区治理、家政服务、教育服务、人才服务、孝心食堂、相亲交友、生活缴费、众享超值购为主的200多个生活场景服务,入驻商户3100家左右。同时,助力“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攻坚工作。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群众办实事的过程中,关注群众的急切需求,注重提高办事效率,做到“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
区发展改革委积极探索“物业服务+生活服务”模式。推进家政服务和“城市生活网(馆)”线下营运网点入驻小区,与物业公司、小区业委会合作。首先,为探索政府向小区购买公共服务的工作机制,区发展改革委初步拟定了《关于强化小区自治“造血”功能的指导方案》,倡导“物业服务+生活服务”理念融合发展。其次,正在筹备成立的区物业服务信用协会,将引入家政服务公司,强化对物业公司的监督管理,促进物业公司协调发展。(记者覃雪)
区城市管理局高品质管理精细化服务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区城市管理局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党史学习教育要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的要求,牢牢把握“我为群众办实事”这个基本着力点,将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体现在推动城市管理工作和为民服务上,以公正普惠的城市管理成果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区城市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胡光在接受访谈时说,今年,我区公厕建设和管理将持续在凸显“高品质”上下功夫,严格对标全区重点民生实事要求,高质量推进标准化公厕建设,其中比亚迪大道公厕已进入主体工程施工阶段,其余4座也陆续进场施工,力争在今年12月底前建成投用。将继续对已建成的59座标准化公厕实行高标准管理,让“标准化、标识化、人性化、景观化”的公共厕所擦亮璧山城市文明的“新窗口”。
我区建设“劳动者港湾”示范点,就是为广大户外劳动者提供遮风挡雨的“歇脚地”“加油站”。港湾内配备有桌椅、饮水机、微波炉、冰箱、医药箱、空调、Wifi、冲洗槽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目前已建成投用13个,尚有2个正在建设中,力争在本月全部完成,让劳动者港湾真正成为户外劳动者的“暖心窝”。
今年,我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凸显“便利性”上下功夫,重点通过建设垃圾分类厢房、垃圾分类两网融合点,完善“垃圾分类+资源回收”两网融合体系,让群众从“嫌麻烦”转变为“愿意分”,实现垃圾分类更简便、易操作。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83个生活垃圾分类两网融合点,香江嘉园小区垃圾分类厢房建成投用,璧城街道、璧泉街道、青杠街道 50个分类厢房已开工建设,将在高质量建设的基础上督促使用单位加强日常管理,提升小区环境品质,让垃圾分类既时尚又方便。
近年来,我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市容市貌为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奠定了“十足底气”,通过抓系列专项整治工作,持续让城市“颜值品质”得到提升。我区抓150条背街小巷专项整治,着力解决背街小巷“顽疾”,维护城市“里子”,实现同城同质;抓人行道专项整治,解决人行道“走不通、不安全、不舒适”的问题,完善城区人行道功能;抓城区“增花添彩”专项工作,彩化美化13个“云巴”站点、4个高速公路下道口和地铁站出入口、61处城区景观节点,持续用心用力扮靓主城都市区“迎客厅”。(记者覃雪)
区交通局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办实事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取得实效
交通运输连着各行各业,服务广大群众,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区交通局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注重“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统筹推进,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强化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扎实组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区交通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谢永胜在接受访谈时说,今年区交通局主要任务是:建设100公里“四好农村路”和实施农村公路生命安防工程45公里。截至目前,开工建设“四好农村路”100公里,完成硬化路面35公里,实施安保工程25公里。同时,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项目尽量向‘进村入户’倾斜”重要指示精神,区交通局充分发挥交通在脱贫攻坚中的支撑性作用,以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和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劲动力。
2019年开通的轨道交通尖璧段,成为了轨道交通进区县的先例。901路公交是第一个区县公交进中心城区的城际公交线路。自主研发运行的有轨胶轮电车是全球首条云巴示范运营线。近期,区交通局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还将在璧山城区的客运场站内设置轮椅通道、扶手或缘石坡道等无障碍设施,搭建无障碍卫生间、母婴室等便民设施,方便群众的交通出行。截至目前,全区已办理互联互通公交卡67万张,其中,为来璧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办理互联互通公交卡369张,充分体现了“来了就是璧山人”的交通关怀。
自2015年起,我区以打造“畅、安、舒、美”的公路交通出行环境为目标,率先在全市推行公路市场化养护体制改革。升级改造国省县乡道公路189公里;完成全区15个镇街国省县乡村道约2626公里公路行道树栽植和管护;完成全区国省县道75座公路桥梁定检和档案更新,启动农村公路约150座桥梁的定检和档案核实。一系列务实举措为公众提供了安全舒适的出行环境,为地方经济建设架起了纽带和桥梁。
(记者 林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