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正在打捞河面上的漂浮物

清澈见底的新民水库
深冬时节,沿着蜿蜒的田间公路来到广普镇新民水库,湖面平整如镜,山色倒映其中,微风吹来,浪花飞溅,鸟鸣声声,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江南水乡画卷尽收眼底。
近年来,广普镇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把以大气、水污染防治为重点的生态建设纳入“四大重点工作”,全面推行河长制长效管理机制,通过效益与管理挂钩加强对各个水库、山坪塘的管理维护,让曾经受污染的水库山坪塘重现清澈,成为老百姓的安全水源、致富水源。
过去,水库、山坪塘管理低效,污染严重
“过去的新民水库,水里长满了绿藻、蓝藻,水面上还有各种垃圾。”大石塔村村民徐廷强直言以前水库污染状况。
据了解,新民水库位于广普镇大石塔村,水面面积达170多亩,渔产丰富,因此引来众多垂钓者,导致水库里的“清道夫”——花鲢、鲫鱼等急剧减少,加上垂钓者每天抛下的大量鱼饵及在岸边产生的垃圾在水中发酵,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藻大量生长,致使水质变劣发绿,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以前,每天来水库捕鱼、钓鱼的人数都上百人。”徐廷强告诉记者,不仅是水库,村里的山坪塘也有人钓鱼,不少村民还在山坪塘边洗衣服,将生活污水排入山坪塘中,造成水体污染严重。
为了保护水资源、提升水环境,今年广普镇政府结合农村面源整治,对全镇8座水库、275口山坪塘均解除承包养鱼合同,拆除了全部养殖设施和管理房,并清除河库岸边各种垃圾36吨,种植水生植物,实施生态修复。
但建设容易管理难,如何管理好水库和山坪塘,让污染不再反弹?
“没有人愿意参与管理,因为既没报酬,又耽误时间。”徐廷强说,在管理过程中,还极易与垂钓者产生冲突矛盾,吃力不讨好,光靠镇政府管理难度大、成效低,污染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如今,管理与效益挂钩,既护水又增收
自今年9月起,广普镇就对涉及到有水库、山坪塘的村社,提出管理工作与效益挂钩,发动村民成立专门管理小组,在水库和山坪塘投放鱼苗,产生的收益作为管理人员的报酬,鼓励村民积极主动参与管理。
“我们每年会组织村民筹集鱼苗资金,按水库、山坪塘大小定量投放鱼苗,采取自然生长模式,直至第二年开春进行统一捕捞,所得收益作为管理员的报酬。”广普镇相关负责人说,选定投放的鱼能净化水质,产生的收益能有效提高村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
参与管理有收入,让村民管理水库、山坪塘的热情高涨。现年60多岁村民邓胜忠是新民水库管理小组成员,一有空就围着水库转,看到有人钓鱼就会上前阻止,看到有垃圾和腐烂植物就会上前清理。
“我们小组每天都会安排两个人,基本是全天围绕水库进行巡逻,劝导垂钓者离开,清理水面漂浮物、岸边垃圾等。”邓胜忠告诉记者,只有管理好了水库和山坪塘,第二年的收成才会多,所以大家做事都很有干劲,以前碍于情面、嫌脏的事情,现在不要人安排,自己都会去做。
如今,水库、山坪塘的钓鱼者几乎绝迹,沿岸垃圾和腐烂物被清理得干干净净,水质清新,浅滩地段还能清澈见底,曾经的污染状况不再反弹。
“水体质量的改善,也让村民生活质量提高了,所以大家维护水环境的自觉性也大大提升了。”广普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该镇生态水系建设的不断推进,宣传力度不断增强,村民的环保意识也不断提高,不但自己自觉维护水环境,还积极监督其他人遵守规定,保护水源,可谓是“全民皆兵”。
(记者 尹秀秀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