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城市,守护着青山绿水的美丽乡愁;城市,传承着绵远流香的历史文脉;城市,展示着文明幸福的和美风情。改革开放40年时光匆匆流逝,春夏秋冬四季更替,这四十年,变化的是,璧山美景如画卷般延伸,在碧水茂林处生长,清凉温润的璧山大地,以干净整洁的市容和绿意盎然的生态,赢得了众多市民和游客的垂青。
【正文】璧山,因境内“山出白石,明润如玉”而得名,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建制,史出“双状元、六翰林”,有“巴渝名邑”美誉。2014年5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全区幅员面积915平方公里,辖6个街道、9个镇。
【正文】璧山位于重庆主城西郊,是重庆工业化、城镇化主战场,成为承接大都市功能疏解和人口梯度转移重点区域。作为重庆主城西进“第一站”,改革开放以来,成渝高速、渝蓉高速、渝遂高速、九永高速穿境而过,成渝高铁55分钟到达成都,璧山隧道实现与主城“无缝连接”,轨道交通大学城至璧山段即将贯通,连接境内各条高速公路和高铁的黛山大道建成通车,未来将有渝蓉高速连接北环立交、合璧津高速,以及六旗隧道、金凤隧道等形成“多点融入”主城态势,不断完善的现代化交通体系让璧山发生着飞速变化。
【正文】在交通条件提升的同时,这四十年来,璧山的城市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遵循“美丽中国”的顶层设计,定位通透的城市空间坐标,描绘绿色清新的城市底色,协同政府社会的多元共治,精心打造“深绿型生态化城市”。
【正文】改革开放以来,璧山城市公共绿地增加到1600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植物品种达到2600种,建成了南河公园、秀湖公园、观音塘湿地公园、秀湖汽车露营公园、儿童公园等30多个,新建人民广场、文体广场、迎恩广场、拱秀广场等20个,建设休闲亭上百个,获得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等多张“国”字号名片,整个城区生态化、景观化的特点日益彰显。
【正文】与此同时,这四十年来,璧山还让城市留住乡愁。50万平方米仿古建筑,精雕细作的楼亭院阁,巧笔勾描的丹青彩画,亲切如故的石缸、石槽、石磨,匡正了城市文化,延续了历史文脉,回归了自然本色。
【正文】一座城市的源动力在于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从机械加工、皮鞋、建筑建材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医药,再到智能装备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命健康,不断优化的产业体系让璧山实现了跨越发展。坚持“创新引领”发展,璧山高新区获批成为全市第二个国家高新区,建成面积17平方公里,R&D占GDP比重达2.6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43.5%。遵循“创新+资本=新动力”逻辑,“中意创新产业园”落户,成立“重庆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汇聚德国大陆电子、新加坡淡马锡等世界500强企业和众泰汽车、统一食品等众多知名企业。
【正文】此外,璧山还从调整供需结构和要素配置入手,布局产业新支点。大力发展金融业,CBD金融街拔地而起,入驻金融机构50余家。坚持文旅融合,美国“六旗乐园”开建,2019年首期开门迎客;奥特莱斯、渝西跨境电商城引入消费新模式,“千年重庆”巴渝文化旅游风景区、御湖旅游度假区、全球北纬29°植物园等纷纷开建。筹建云雾山“裸心”度假酒店、御湖酒店、玉泉酒店、天赐温泉酒店二期等10多个特色酒店,满足“全域景区”配套需求。
【正文】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取向,近年来,璧山还坚持60%以上财政收入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滚动实施“25件民生实事”,建成文化艺术中心、公共服务中心、璧山中学、人民医院等一批在全市有“话语权”的功能性项目,“一生之城”涉及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保、养老殡葬等10个人生重要节点高标准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正文】未来,小城璧山定会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秀美绿城、活力水城、文化古城定会不断更新边界,生态宜居的因子定会浸染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三区一美”必将串联起无数人的梦想,在“建设美丽山水城市”的辉映叠加下,璧山开启的时代之梦必将更加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