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是 第33个国际减灾日 今年的主题是“早预警、早行动” 旨在通过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早期预警 与应急响应行动机制 着力提高全社会灾害风险防范应对能力 注意到了吗 这一主题 与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 “早预警、早行动: 气象水文气候信息,助力防灾减灾” 非常相近 那么 我们能通过哪些渠道 收到气象预警信息呢 今天 小编就带大家盘点一下 ↓↓↓ 1 锣 作为突破预警信息发布 “最后一公里”中 最“土”的方法 敲锣的方式可谓很“接地气” 
敲锣主要用于 正常通信设备无法正常工作 或非常紧急突发的情况下 及时提醒受灾人员 采取防御措施 或立即进行群众转移工作等 2019年6月22日晚 广西资源县出现强降水 气象信息员挨家挨户敲锣提醒 注意防范强降雨带来的次生灾害 极大减小了人员伤亡的风险 
可见敲锣预警延续多年 其实也并不过时 2 手摇警报器 手摇警报器 与敲锣的方法相似 但却更便捷 
只需通过人工沿顺时针方向摇动手柄 速度达到初级(50-80转/分) 就可达到理想的报警效果 手摇警报器 流动性作业非常强 且发出的声音尖锐 震撼力大、穿透力强 在每年汛期的逃生演练中 仍是必备演练技能 
3 大喇叭 村村通的大喇叭 是预警信息发布 重要且有效的渠道之一 
在全国各地 大喇叭具备较好的信息发布时效性 和较为广阔的覆盖范围 为社会公众 尤其是农村居民 提供及时的预警信息 有效实现了防灾避险 2021年8月29日 受持续降雨影响 重庆市开州区关面乡发生滑坡 而此前 关面乡各村的大喇叭 已将险情告知村民 
预警大喇叭的存在 解决了部分地区面积大、山高谷深 信息不好传递的问题 “ 关键是 许多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小孩 都能听得到、听得懂 ” 4 多媒体显示屏 如今 多媒体显示屏 已成为传播气象服务信息 最为直接有效的现代化工具和手段 
在突发气象灾害来临前 多媒体显示屏可迅速发布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及时告知应对措施 以做好工农业生产和灾害防范工作 含有气象信息的多媒体显示屏 已入驻各地的 行政审批大厅 街道办事处等场所 
譬如,在辽宁大连金普新区 自2014年开始 将多媒体显示屏应用于 全区防灾防汛防火 及涉农街道等相关部门 由实时提供的基于位置的 实况四要素天气信息 实况雷达回波图像、预警信号 气象科普等多类图文信息 为近200个行政村的居民生活 和海港、旅游等领域的行业生产 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5 电视天气节目 电视天气节目 可谓是陪伴大家茶余饭后的 一档资深节目 由它发布的预警信息 受众范围广 权威性高 且实时播放,直观明了 
比如,在台风影响期间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 会在固定发布城市天气预报之前 发布台风最新预报预警情况 提醒公众及时做好防范 
6 手机短信及APP 随着移动手机端的普及 手机成为公众日常接收信息的 最主要方式之一 因此 也成为了气象部门 发布预警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近年来 通过手机传递的预警信息 在防灾减灾中取得极大成效 一条预警信息促成生命营救的 防灾减灾经典案例屡见不鲜 2021年8月21日下午至22日 陕西汉中出现 当年最强区域性暴雨过程 而一条气象预警信息 促成全县及时转移安置群众 1271户3743人 极大减小了伤亡损失 
这些预警方式 或简朴或有科技感 都能因地制宜发挥作用 关键是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 一定要留意预警信息 才能真正做到 早预警、早行动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