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戏精男子演双簧“卖”口罩骗钱财 璧山警方火眼金睛破骗局
2020-03-13
来源:

  疫情期间,口罩作为防范疫情的必备用品也自然成了紧俏商品,然而不法分子却往往利用人们着急购买口罩的心理趁火打劫。3月10日,璧山警方通过多警种联动,成功破获了一起以卖口罩为名实施诈骗的案件,为群众挽回了损失。

  2月17日下午,璧山区公安局丁家派出所接到群众刘某报警,称自己准备帮朋友买口罩,却在网上被骗了5000元。原来报案人刘某的朋友委托他帮忙买2万个口罩,但刘某苦于自己没有“门路”,于是就在朋友圈内发布了要买口罩的消息。没想到很快朋友圈的一个好友桑某就单独给他发了一条微信,称其有个朋友是开口罩厂的,可以提供2万个口罩,并且桑某将他朋友的微信名片也推送给了刘某。原以为踏破铁鞋无觅处,没想到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刘某喜出望外,再加上是自己朋友推荐的,刘某没有丝毫怀疑就加了对方。在微信中,很顺利的与对方谈妥了买卖条件,约好了交易的时间和地点,并通过微信将5000元定金转给了对方。但谁知到了约定的时间,刘某却怎么也联系不上对方。于是刘某又与桑某进行联系,但桑某却称自己也联系不上对方了。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的刘某,无奈之下,只好选择了到派出所报案。

  了解案情后,丁家派出所领导高度重视,为尽快破案,并给报案群众挽回损失。派出所集约了全所精干警力,并积极争取区局相关警种支持,全力攻坚。办案民警通过对嫌疑人收款账户进行分析研判,发现该账户只是一个私人账户,并且每天的进帐款都很少,不符合口罩厂业务账户特征,侦查民警分析据此分析对方应该并不是经营口罩厂的人员。另一方面,办案民警通过对案件关系人进行研判发现,向受害人推荐卖方信息的桑某竟然有诈骗前科,这难道只是巧合?细心的民警没有就此略过,经过进一步深入分析研判,确定了桑某具有重大作案嫌疑,这很有可能就是桑某假借身份上演的一出双簧。为不打草惊蛇,民警让刘某继续和桑某进行联系,想以此找到桑某的居住地点,但让民警失望的是,狡猾的嫌疑人可能已经起了疑心,再也没接刘某电话。为尽快找到桑某,虽然只有刘某提供的以前和桑某在杨家坪一家KTV上过班的唯一一条线索,但办案民警依然没有放弃,充分发扬“大海捞针”的精神,连日进行走访摸排。在办案民警的不懈努力下,经过大半个月的辗转奔走,民警终于找到了桑某的暂住地址。3月10日,民警火速奔赴九龙坡区,成功将犯罪嫌疑人桑某抓获归案。

c3a144b5c2a14e7194c0f37cc774352d.jpg

  经审讯,犯罪嫌疑人桑某对上述犯罪事实供认不讳。桑某,男,26岁,四川人,有诈骗前科。据桑某交代,疫情发生后,闲在家中无事的桑某就在手机上参与赌博。输红了眼的桑某正好看到以前一起上班的朋友刘某要购买口罩的信息,于是认为“商机”来了。于是便编了个谎言对刘某说自己有朋友是开口罩厂的,并用自己的另一个微信号冒充口罩厂老板跟刘某交流买卖口罩的事宜,在刘某面前上演了一出双簧戏。为了能够“金蝉脱壳”,桑某又将自己微信中麻将群群主的二维码发给刘某,深信不疑的刘某通过扫二维码将5000元定金转至麻将群群主的账号中,并将转账截图发给桑某,桑某看到截图后,立即联系麻将群群主将钱转给自己。收到钱款的桑某,立即将用来冒充口罩厂老板的微信里的刘某拉黑。本以为这一切做的天衣无缝,然机关算尽,还是没能逃过民警的“火眼金睛”。

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当中。

  警方提示,疫情当前,广大群众务必提高防范意识,网上购买医用口罩等防疫用品要到正规购物网站,提到汇款、转账、提供验证码等信息时,一定要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造成经济损失,一旦被骗要及时拨打110或到公安机关报案。


【打印正文】
责任编辑:bs_bj09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璧山网”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璧山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璧山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推荐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战‘疫’一线党旗红”
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
要闻 深度 评论 报告 景点 美食 攻略 政务 直播 专题 形象 产业 文卫 微信 微博 APP 图库 璧山新闻 璧山报
主办:中共重庆市璧山区委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丨 运营维护:重庆市璧山区融媒体中心 丨 关于我们 丨 广告服务 丨 意见反馈
璧山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13 bsw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