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不断拓展的内需和消费市场,将释放巨大需求和消费动力。”夜晚的璧山城区御湖二支路热闹非凡,年轻人三五成群举杯畅聊,也有家长带着小朋友来碗凉面、酸辣粉解馋,还有闺蜜在灯光下挑选手作饰品、挂件等。这些“烟火气”浓厚的景象,来自后备箱集市,不仅解锁了夜经济的新模式,还让夜经济迸发出新鲜活力与魅力。
用彩灯、条幅装饰后备箱,陈列好饮料、食品,将收款二维码放置醒目位置,一个移动摊位就成型了。后备箱成为年轻车主的“出摊利器”,后备箱集市具有灵活性、流动性强,创业门槛和试错成本相对较低的特点,因而成为很多年轻人利用爱好、特长来创收、增收的新业态。于消费者而言,“后备箱摊主”不同于普通的个体户,他们更显个性化、特色化,也更具吸引力。笔者了解到,后备箱集市不仅在璧山迸发新活力,在重庆市渝北区、南岸区,甚至全国各地,都点燃了城市的烟火气,更创造出了一个兼具经济和文化意义的空间。
机会与挑战并存,任何新兴事物在带来利好的同时,也考验着城市管理的手艺。比如,商品质量如何监管?食品安全如何保障?车辆停放位置是否符合市政管理要求?这些问题是否得到良好解决,决定了后备箱经济活力是否长存。
新经济业态既需要蓬勃成长的空间,又需要适度引导与科学规范。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像对待萌芽的苗木一样,一边给予充裕的阳光,一边除杂草除害虫。首先,合理框定经营范围,规范经营场地和经营时间,让后备箱集市发展有空间也有限度。其次,要让经营者身份合法合规、可查可控,例如卫生状况是否合规,是否“双绿码”等。最后,相关部门要充分考虑并防范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突出问题,用科学监管确保后备箱经济“永葆青春”。
后备箱经济作为新业态后起之秀,能否得到长足的发展,取决于经营者的创新与自律。创新“车设”,让自己的“车摊”与众不同,成为整条街最“靓”的摊,打造差别化的经营定位,才能让消费者从“尝鲜客”变成“回头客”。同时,经营者要提高对自身的要求,本着对自己和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始终坚持合法合规诚信经营,不越红线守住底线,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市井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后备箱贩卖的不仅仅是商品,更是氛围与情怀。后备箱经济要想持续迸发活力,需要“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联手发力,期待一个又一个后备箱集市拓展消费新场景,提振消费新活力。(康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