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同样的医疗费用,别人报得比我多?”“不是说医保能报吗,怎么还要交那么多钱?”最近,常有家人朋友咨询类似的医保相关问题。我们发现,很多家人朋友对医保报销存在一定的误解,下面跟大家讲讲医保报销的四大认识误区,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医保政策。
误区一:所有的医疗费用都能报销
我们发现很多家人朋友都这么认为,其实这是个误会。
咱们来看一下医保的全称就明白了。职工医保的全称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医保的全称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都加了“基本”两个字。这是因为国家设立基本医保的初衷就是帮助大家保障基本的医疗需求,而不是解决全部问题,毕竟咱们国家的医保基金也是有限的。所以,即使有了医保,也不是所有的医疗费用都能报销的。
误区二:一生病就往大医院跑
国家鼓励患者小病在基层医院看,大病再去大医院就诊。因为参保人在不同等级的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报销比例不同,在基层医院的报销比例比在大医院高。所以,像感冒、咳嗽这些常见的小病,去基层医院就诊更划算。
误区三:看病每次超过“门槛费”才报
我们都知道不管是门诊报销还是住院报销,都有起付线,就是大家常说的“门槛费”。所谓起付线,就是国家针对参保人员医疗费用报销的计算起点,参保人员需自行承担起付线以下的费用,医保则针对起付线以上的费用来按规定比例报销。其中,住院起付线是每次住院都要扣除的。
对于特殊疾病门诊和居民医保普通门诊,则是为了尽量减轻大家的就医负担,是以一个年度累计计算的,所以门诊看病不是每次超过起付线才报。
误区四:同样的费用医保报销相同
其实,影响医保报销比例的因素是很多的,一点因素不同就导致报销的比例不同。具体看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参保的类型不同,报销不同。比如:职工医保的报销比例,会总体高于居民医保。
②就医的医院等级不同,报销不同。一般医院等级越低报销越高。
③如果是异地就医,参保地、就医地的医保目录是有区别的,报销也不同。
参保人员在市外的全国异地联网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在办理备案手续后,发生的医保政策范围内的医疗费用凭社会保障卡在定点医疗机构实行联网实时结算,执行就医地医保药品、诊疗项目和服务设施目录,按照重庆市的比例进行报销。
④不同类目药品,报销不同。甲类基本是按100%的比例报销;乙类则是按80—90%的比例报销,剩余的10—20%由个人自付。那么丙类,是属于医保目录以外的药品,所以无法参与医保报销,基本是由个人100%完全自费,特别是比较昂贵的自费药和进口药。
所以,即使花了同样的医疗费用,都不一定能够报销相同的费用。
(区医保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