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也相继发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一时间,劳动教育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新学期伊始,劳动课隆重登场,成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而不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一部分。这不仅关乎课程的设置、考核,更关乎社会的价值标准、学业导向,劳动课理应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而不仅局限于课堂。
上好劳动课,基础是让学生爱上劳动。劳动课除了要向学生传授劳动技能,还要让学生树立尊重劳动的价值观,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样朗朗上口的诗句入脑入心。同时激发其参与劳动的满足感,使劳动不再是“苦差事”,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价值取向,让“劳动最光荣”不再是一句口号。
上好劳动课,学校需要多管齐下。学校要加强相关硬件配套,比如将楼顶、绿化带、闲置场地等改建成微型菜园、果园,让学生“实践出真知”,通过近距离观察学习农事,亲自上手农技,体味“春种秋收”的获得感。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打造微型厨房、工厂等,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激发创造力、想象力,让劳动不再只是枯燥的体力劳动。同时,学校也要兼顾软性措施,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如表彰“清洁小达人”“劳动小榜样”“做饭小能手”等,激励学生在劳动课中奋勇争先。
上好劳动课,离不开家校共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首先要转变一些家长的陈旧思想,认为劳动教育属于“不务正业”,耽误孩子学习时间,或者“劳动课”只是“语数外”主科目间的休闲课,甚至把劳动课的课后作业当做“拍照打卡走过场”。诸如此类的轻视和误解,都不利于孩子养成劳动习惯,树立劳动精神,塑造劳动品格。家长应充分认识劳动、尊重劳动,为孩子定下清洁卫生、整理收纳等任务清单,让孩子参与家用器具使用维护,掌握与年龄相适应的劳动技能。
劳动课是贯穿每个人一生的课题,理应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孩子的成长。希望每个孩子都可以从劳动课中学习劳动技能,体恤劳动艰苦,感恩劳动付出,从学校到家庭,从课堂到生活,热爱劳动,让劳动兴趣化、日常化、生活化。
(康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