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文”融城市肌理 “城”续千年文脉 ——璧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综述
2022-09-02
来源:

①市民在图书馆内查阅书籍

②老师带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

③璧泉街道民间舞蹈团在排练舞蹈

④市民观赏福禄镇斑竹村“福文化”展示墙

  忆往昔,文庙里香火鼎盛,前来崇学拜谒的文人络绎不绝;状元桥红柱祥云间,冯时行、蒲国宝金榜题名衣锦还乡;看今朝,教室中书声琅琅,学生们用稚嫩的手法写下一撇一捺;“正则绣”针脚不停,大傩舞依旧吟唱……

  千年文脉绵延不绝,一颗颗古老而璀璨的明珠从历史闪耀到现在和未来,融入城市肌理、刻入城市基因,汇聚成当代璧山人的文化之根、自信之魂,推动璧山不断朝着打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的典范城市迈进。

  让文化“流”在血脉里

  “‘九’字竖弯钩,外方内圆……”走进河边小学五年级课堂,书法老师正手把手教导学生练习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只见大家端正坐姿、神情专注,手执毛笔认真写下一个个汉字,一笔一划之间尽显扎实功底。

  自2006年以来,河边小学将书法教育列入课程,把诗词歌赋、典藏书籍、碑文石刻、中堂条幅、门楣楹联等引进课堂,让学生临摹书写、修改比对、自由创作,享受中国传统的书法熏陶。

  “以前觉得学习书法就是练字,真正学习了后才发现,其中蕴含了中国哲学、文学、美学、历史等很多内容,越学越有意思!”五年级学生王语宣笑着说道。

  而这样的场景,在璧山各大中小学比比皆是。近年来,我区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日常教育中,着力构建“一校一品”发展格局,全区城乡学校实现了从“外在塑形”到“内在塑魂”的蜕变。

  文风小学将“非遗”正则绣纳入课程培养计划,让吕凤子先生的精神代代相传;北街小学以扎染为特色,融入二十四节气课程;金剑小学凝练出“金色文化”,开发出“金靴子”“金嗓子”“金手指”等金色课程;还有璧山实验小学的古筝、茶艺课程,大兴初中的石文化,来凤小学的串珠特色,福禄小学的“结艺”特色,青杠实验小学的扇艺书画……校校有特色,校校有风格,真正实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双促双提”。

  不仅如此,璧山坚持本土区域化特色,选取培育植根当地文化土壤、在当地民众中有广泛影响力和认同感的非遗项目,组织社区免费开放培训班,让非遗传承在社区,活跃在社区,让人民群众随时随地共享非遗、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让文化“长”在泥土里

  在七塘镇有一座莲花形状的小村落——莲花穴。这个农家院落格外引人注目:十几栋闲置的老房子,在保留原始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化设计改造,并引入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大师工作室、图书馆、民宿等文旅业态,让曾经最“土气”的乡村与最“洋气”的现代艺术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莲花穴院落自去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吸引了不少艺术家驻留,并通过开展民间艺术表演、公共艺术展览等活动,带来人气、带动消费。”七塘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道,艺术为传统村落带来了丰富的文旅新业态,激发了乡村旅游新活力。

  今年65岁的罗文菊是璧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璧山草龙”舞龙队的队员,每到节假日,罗文菊和队员们就会兴高采烈地舞动“草龙”。“在这么一个好的环境里为远道而来的客人进行表演,我们都很开心,越舞越有劲。”

  在璧山,像莲花穴这样的文化主题院落还有很多。近年来,我区将城市文旅的触角向乡村延伸,一方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另一方面因地制宜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在保持农村院落风貌的基础上,把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融入乡村,推动乡村旅游业态焕发“新活力”。

  七塘镇喜观村“农耕文化院落”、福禄镇斑竹村“福文化”院落、龙宝村“禄文化”院落……以文化主题院落为点,一条见证了璧山千年历史兴衰和人文轶事的农文旅融合精品线路正串连成线,融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农村文化“多点开花”的同时,城市文化也正在璀璨生辉。

  在古道湾公园里,古村落、酒肆、茶铺等主题场景,重现了明清时期成渝古驿道上的四大名驿之一“来凤驿”及“重庆第一关”老关口的历史人文风光。

  在秀湖公园,从诗圣岛到天子桥,从精心雕琢的亭台楼阁到景观奇石上镌刻的诗词歌赋,觉院夜雨、东林晓钟、圣灯普照等璧山古八景跃然眼前。

  在观音塘湿地公园,状元桥廊桥雕梁画栋,36幅名家字画、诗词歌赋镌刻其间,可以尽情品阅璧山古城文化……一个个文化元素让璧山千年历史文脉从城市公园、景观设施里悠悠流淌。

  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近年来,我区全面梳理挖掘城市记忆脉络,因地制宜在城市公园、景观设施中植入古道、状元、抗战等文化元素,运用现代手段讲好“璧山故事”,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让游客感受到“一步一文化,处处是璧山”。

  同时,我区不断提升营销能力建设,策划包装城市品牌,开发城市LOGO、城市形象宣传片、画册、旅游商品等一系列城市营销产品,打造具有璧山文化特色的新地标,宣传璧山历史文化积淀,提升城市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此外,通过上映院线电影、拍摄电视短剧《云开雾散》,创作长篇小说《乱针绣》等文艺作品,让公众更直观、立体地了解璧山历史。

  通过影视剧、现代科技手段等复建还原历史,既让本土历史文化故事多元表达,也让千年璧山文化内涵在城市、乡村不断延续。

  让文化“跃”在舞台上

  8月16日,在璧泉街道华龙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旁的“幸福时光大舞台”,不时传来阵阵悠扬的乐声,演员们身着花衣、手持油纸伞,时而轻扬双臂,时而尽情旋转,精彩的表演吸引无数路人驻足观看,好不热闹。

  这是由附近居民组成的民间舞蹈团在为即将到来的比赛进行彩排。“以前想跳舞总愁没场地,现在有了这个舞台,随时都可以过来舞两曲、唱两首,生活别提多丰富了!”居民王晓琴笑着说道。

  自去年12月该舞台启用以来,便像一块文化磁石吸引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参与,不仅有舞龙、相声等传统艺术,还有杂技、魔术等现代表演,甚至将传统文化、惠民政策、社区建设等内容融入其中,让群众乐不思蜀。

  如今,该街道已成立合唱团、舞蹈团、走秀团等各类艺术团体,参与居民达470余人,并成功举办大型群众文化主题文艺活动6次,举办各类小型活动近50次,公益授课848节,结合地区特色编排精品节目40余支,“舞台”已经成为当地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事实上,“幸福时光大舞台”的搭建,只是我区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如今,全区已建成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5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91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100%全覆盖,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载体。

  此外,2016年10月,区文化馆新馆建成投用,不定期为市民送上本地老调、名家话剧、歌剧芭蕾等演出;2020年初,区图书馆新馆正式投用,设计藏书量135万册,拥有阅览座位2000个;2021年6月,璧山美术馆观音塘馆区正式开放,数百幅名家字画一一呈现……这些星星点缀其间的城市文化新地标,凝聚起了璧山文化传承的历史脉络。

  “让城市文化更有厚度,还需要更加完善的公共文化建设来支撑。”区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璧山还将开工建设区博物馆、重庆市考古标本库房及重庆考古展示中心等项目,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而这些阵地的建设,也为璧山不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提供了载体。今年以来,我区面向不同群体,先后举办“遇见美好艺术·发现国际璧山”匈牙利当代艺术展暨第十三届中国西部匈牙利文化节、 “喜迎二十大 书香润璧山”2022年“4.23世界图书与版权日”暨全民阅读月活动、“要有书——当代艺术专题创意社区文献展”等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着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一幅幅诗词书画悠久流传、一座座文化院落拔地而起、一场场艺术表演精彩绝伦……如今的璧山,处处散发出浓郁的历史和文化艺术气息,彰显它韵味悠远的独特魅力。未来的璧山,将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上,持续加强文化引领,塑造城市精神,全面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在建设人民满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不断取得更多新突破,让文化沃土滋养城市文明。

  记者 尹秀秀 谭靖怡 文/图


【打印正文】
责任编辑:syz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璧山网”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璧山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璧山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推荐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战‘疫’一线党旗红”
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
要闻 深度 评论 报告 景点 美食 攻略 政务 直播 专题 形象 产业 文卫 微信 微博 APP 图库 璧山新闻 璧山报
主办:中共重庆市璧山区委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丨 运营维护:重庆市璧山区融媒体中心 丨 关于我们 丨 广告服务 丨 意见反馈
璧山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13 bsw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