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深夜,在八塘镇八角池山坡西南方向,火光映红了半边天,山林间处处弥漫着浓烟的味道,数十台挖掘机轰鸣繁忙,数百人头灯铸亮,现场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这是我区昼夜奋战、抢挖隔离带的一幕。在这次璧山火情阻击战中,纵横交错、绵延盘旋的隔离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八角池山坡上的隔离带更是决胜了整场战役。
巍巍群山间,开挖隔离带绝不会如履平地般容易,夜间施工不说,地形复杂、地势陡峭、山高林密也会给挖掘增加无法想象的难度。为此,在火情发生后,区委、区政府高效、科学决策,迅即组织区住房城乡建委、服务业发展区管委会、璧山高新区管委会、区交通局等部门,第一时间召集辖区施工建筑企业调集挖机、赶赴一线,仅用短短5小时就集结100多台挖机。
23日清晨,火势向八塘镇八角池、柏树垭口等地蔓延。火情就是命令,区住房城乡建委接到挖掘任务后,第一时间快速集结干部职工、建筑行业志愿者500余人奔赴该区域。“八角池山坡位于璧山与北碚接壤处,该山坡坡度陡峭、植被茂密,纵深长度长,挖掘推动极其困难,如该处失守,所有防火工作将功亏一篑。”区住房城乡建委主任刘志鸣介绍,从当天下午2点多开始,该委就迅速调动多台挖机采取左右迂回挖掘的方式展开挖掘工作。
对面山坳浓烟滚滚、劈里啪啦的燃烧声不绝于耳……争分夺秒、十万火急,与时间赛跑,在开辟隔离带现场,挖掘机急速挥舞着机械臂,一刻不停,消防人员、志愿者往来穿梭清理余物,挖机扬起的阵阵尘土,不停扑洒到大家被汗湿透的衣服上,每个人都像在泥巴里打过滚儿一样。
经过8小时的紧张奋战,在23日晚上23时许,终于给肆虐的山火划出了“红线”,将隔离带挖掘至北碚界内,同时为协助北碚区,在地形极其复杂的前提下委派专人指挥3台挖机往北碚方向继续推进,形成了隔离带的完整闭环。
如何在一夜之间就挖出了一条难度极高的隔离带?刘志鸣介绍说,通过采取“品”字形多处多点平行推进的方式进行挖掘,即最前面由5名职工探路,可行后由一台超大挖机开路盲挖、三台大挖机拓宽、六台小挖机在后面除渣,最后面是若干干部职工和志愿者“掘地式”全面清理边沿的枯枝、树叶和杂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挖掘过程中由于没有第一手的详细资料,只有完全依靠人力在前方摸索探路,在遇到山间的深沟时,就必须引导挖机采取迂回的路线行进,从而保证了整个挖掘工作的顺利开展。
“起初挖好的隔离带只有40米宽,但随着火势的变化,区森林山地灭火指挥部作出了拓宽八角池山坡隔离带的部署。”刘志鸣表示,收到指令后,我们连夜又开始了拓宽隔离带的工作,至24日下午3点左右就完成了整个挖掘工作,隔离带平均宽度在80米,最宽的地方达120米,完全能够有效阻止山火蔓延。
(首席记者 熊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