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章伦
今年全国高考语文甲卷作文“给匾额题名”,取材于《红楼梦》第十七回,这是一个阅读赏析的话题,也是一个学以致用的话题。
匾额,古以有之。何为匾额?匾额就是悬挂于门上檐下,反映建筑物功用、性质等,表达人们伦理道德、志趣追求等思想情感的一种牌匾。匾额,集字、印、雕、色于一体,大多具有辞藻凝练、书法精湛、言简意赅、寓意深远的特点,至少这是匾额所要求的,写者所追求的。
大观园竣工后,给园中桥上的亭子题写匾额,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这是直接移用。“翼然”,像飞鸟展翅的样子,运用了比拟手法,把静静的亭子写得灵活生动,盎然有趣。这虽然扣住了大观园中桥上的亭子,但不见桥下的流水及周边花枊,显得生搬硬用,索然无趣。这就有点“掉书袋”的嫌疑。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在《陶庵梦忆》里记载,作者有次到一个读书人家里做客,准备起身告辞时,主人说:“请再坐会儿,等少焉再走吧!”作者不明就里,主人说,苏轼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之句,就把“月亮”称为“少焉”。这迂腐得让人捧腹。所以,题名“翼然”二字,贾政并不认可。
贾政以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这是借鉴化用。“泻玉”,“泻”即流泻,流速快,如一泻千里;“玉”,水清如玉。而醉翁亭两峰间之水是自然之水,用“泻”自然恰当;大观园中却是人工之水,用“泻”就不自然了。可见,“泻玉”二字,只扣住了水,并未写出水与水之不同,并且未扣住周边景物,缺乏创意与创新。《红楼梦》中,贾政此时拈髯寻思,不置可否,叫贾宝玉另拟一个。
贾宝玉题名“沁芳”,觉得新雅。此乃根据情境独创,既扣住了人工之水,又扣住了周边花枊。贾宝玉题名之后,还作了一副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联中无水,水隐联中;联中无亭,亭自在也:这就是含蓄,意在景中。“沁芳”,寓意诸芳流逝。脂砚斋于此批语:“要紧,贴切水字。恰极,工极。绮靡秀媚,香奁正体。”正如作文材料所言“沁芳”二字,不落俗套,蕴藉含蓄,思虑周全,根据情景独创。虽说贾宝玉在曹雪芹笔下“愚顽怕读文章”“腹内原来草莽”,但这“沁芳” 匾额,客观地说,却显现了他一定的文才,并非胸无点墨,目不识丁。
我又想到学以致用的话题。英国有个叫亚克敦的人,据说是世界上书读得最多的人。他除了把自家的七万册藏书都读遍了,还博览群书,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校勘。可是,他却没写出一篇文章,终生一事无成。这说明他死读死学,成了读书的机器,结果学无所用。学是基础,用是目的;学需用头脑,用更需用头脑。怎么运用呢?当然是活学活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灵活运用。所读所学的名篇、佳作,所记所背的佳言、妙语,都只是范例、钥匙罢了,借助范例,运用钥匙,根据情境极具创意性、极富创新性的运用,一诗一文如此,一句一词也如此。名篇佳作是这样诞生的,不是信手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