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丁家街道: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奏响幸福生活新乐章
2022-08-15
来源:

智能无人碾米机提升加工效率 

干净整洁的莲花坝村 

村民查看“红黑榜” 

  记者 张翠莲 文/图

  漫步在丁家街道的乡间小道,纵横交错的乡间公路、干净别致的农家小院和连绵起伏的青山相映成趣。金色的稻谷铺满农家小院,淳朴的村民在田间辛勤劳作,文明的乡风浸润着百姓心田。

  近年来,丁家街道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以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农村改革、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农村产业提质增效、乡村环境更宜居、乡风治理更有效。

  发展特色产业 筑牢乡村振兴“奠基石”

  “新安装的碾米机每天能出多少大米?”8月10日,丁家街道八寿村村党总支书记李朝波来到种植大户骆光胜的粮食加工房,询问他智能无人碾米机的运行情况。

  “之前的民用电带不动大型的碾米机,街道和村里积极帮忙协调,解决了我们的用电问题。”骆光胜介绍,为实现稻谷深加工,今年从江苏引进了1台智能无人碾米机,加工效率得到了很大提升。加工后的大米经过包装后,便能销往全国各地,真正走向了集种植、加工、售卖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今年,骆光胜在八寿村、新民村承包了500余亩农田种植水稻、花椒等农作物,预计年收入近100万元,带动街道近400余户村民增收。他所在的合作社的机械化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实现了从种植、收获到售卖的规范化、标准化、机械化生成,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产量和收益也不断提升。

  做足土地增产、农业增效的“文章”,丁家街道在农业发展上大力推行绿色防控和绿色种植,积极引进种植大户,带动村民积极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不断盘活利用撂荒土地,稳定提高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农村产业日益兴旺。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要先行。近年来,丁家街道坚持将产业发展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辖区集体经济项目的建设和验收工作,完成村(社区)耕地分类统计和村(社区)集体资产资源统计工作,并根据统计情况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除了发展现代农业,街道还持续推进招商引资,充分挖掘和利用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本土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对石垭村、莲花坝村等乡村闲置农房进行改造,积极引进各类企业和优秀人才参与民宿经营,并鼓励村民以资产和闲置农房经营权入股的方式加入专业合作社,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打开乡村旅游发展大门。

  “我们正加快儿菜、花椒、瓜果等绿色农产品的提质增效工作,继续做靓本土农业品牌,并不断促进苗木产业转型升级,挖掘本土特色农产品、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丁家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以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乡村旅游业为契机,大力发展优质农业,不断做精做细特色农产品,引入实力强、有思路、有作为的企业共同发展乡村旅游,让乡村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后花园”。

  从鼓励群众利用自然资源、交通等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到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多样化,丁家街道正不断引才聚智,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民持续增收致富。

  生态美环境靓 绘就美丽乡村“新图景”

  “现在农村的环境真是大变样,荒地种上各种植物,还修了便民道方便我们观赏,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8月11日,龙安村村民魏泽家在家门口的生态湿地散步时发出感慨。她告诉记者,生态湿地里一年四季都能赏花观景,不仅为村民提供了茶余饭后的休闲去处,还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打卡游玩。

  “我们村将近50余亩荒地利用起来,种有睡莲、菖蒲、鸢尾、莲花等10余种既具观赏价值,又能净化水质的植物。”龙安村村党委副书记黄伟介绍,从2019年开始,村里便开始进行生态湿地建设,并陆续对47口山坪塘进行改造整治,现在山坪塘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提升,饲养的“清水鱼”品质也越来越好。

  为改变生态湿地功能单一性问题,今年,龙安村将改造后的湿地打造为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市民休闲相结合的农村微型生态公园,并建立水生植物育种基地,让生态湿地的功能更多元化。除了改善生态湿地,龙安村还大力实施村庄清洁、道路整治、农村户厕改造等工作。目前,村内便民道路覆盖率达70%,卫生厕所覆盖率超80%。

  垃圾每日清理、家禽集中饲养、破旧房屋得到有效整治、废旧菜坛用来绿化……龙安村的面貌正逐渐发生变化。如今的龙安村,道路平坦整洁,太阳能路灯有序排列,一辆辆新能源公交缓缓驶过,一个个干净漂亮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幅幅如诗如画般的秀美风景尽收眼底。

  以“生态宜居”为主线,今年以来,丁家街道共投入260余万元,对渝隆路、丁正路等道路进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同时加快推进黉学村、龙安村等504户农村户厕改造,加强980余亩生态湿的日常管护,并开展山坪塘整治“回头看”,通过建立运行维护监管台账和日常巡查等方式,不断巩固生态建设成效。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近年来,丁家街道不断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保住原貌、留住乡愁的基础上,通过绘制文化墙、硬化入户路、修建游步道、建设微型游园等措施,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升乡村品质,推进村庄美化、亮化、绿化,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村民们享受到了出门见绿、移步皆景、健身游园的生态福利,一幅“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乡村田园美景正徐徐展开。

  加强乡风治理 凝聚乡村振兴“内动力”

  “做好事上红榜、红白喜事要简办、移风易俗大家要共同遵守……”。8月9日,在丁家街道新民村,新时代文明志愿者正为前来办事的村民宣传村里的村规民约和好人好事。

  几天前,村民郭清元看见邻居家水管漏水,家里却没人,便主动向村里反映情况,及时处理漏水问题,避免了水资源浪费。郭清元也因此上了“红榜”,得到村里的表扬,成为了村民的学习典范。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及时‘曝光’‘上榜’的方式,让大家知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新民村党委书记周发国向记者说道,村里会通过张贴“红黑榜”、召开村民会议等方式,将村民对村规民约遵守情况进行通报,并通过“积分制”这种加分、扣分的形式,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发挥村民在乡风治理中的主体作用。

  周发国介绍,围绕“小事不出院、大事不出村,矛盾纠纷不上交”的治理目标,新民村成立了村民小组理事会、设立院落管理委员会,并制定有“十抵制、十提倡”、乡风文明“红黑榜”等制度,通过完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加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引导村民积极参与自治。同时,村里还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十佳好夫妻、最美院落、文明家庭等评选工作,涌现出一大批“文明之星”。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近年来,丁家街道积极发挥回乡党员先锋模范,以文化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不断推进“党建引领 乡风治理”工作落实。截至目前,共300余名党员回乡报到,党员“头雁效应”得到有效发挥,各类邻里文体活动有效开展,群众文明素质得到极大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路径正逐渐实现。

  “通过指导各村组织文明实践活动,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乡贤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凝聚乡风治理的智慧和人气”。丁家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深入实施院落邻里活动、文明积分兑换和“红黑榜”机制,壮大基层治理力量,拓宽基层治理路径,打造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魅力乡村图景。

  村村有产业,步步皆风景,人人乐开颜。在夏秋交替的收获季节,丁家街道正努力谱写着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群众满意、生活幸福的新画卷。



【打印正文】
责任编辑:bsw001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璧山网”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璧山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璧山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推荐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战‘疫’一线党旗红”
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
要闻 深度 评论 报告 景点 美食 攻略 政务 直播 专题 形象 产业 文卫 微信 微博 APP 图库 璧山新闻 璧山报
主办:中共重庆市璧山区委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丨 运营维护:重庆市璧山区融媒体中心 丨 关于我们 丨 广告服务 丨 意见反馈
璧山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13 bsw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