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对市场主体而言,不可或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加快改善营商环境指明了方向。
如何打造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减税降费等一揽子措施,有力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然而,营商环境的优化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既需要宏观层面的政策支持,也需要细微处着眼,尤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更需要“一企一策”的措施,才能让他们在阳光雨露滋润下茁壮成长。
当前,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中小企业成本压力加大、经营困难加剧。在这个非常时期,有关部门从企业转型、人才培育、投融资等多个方面,解近忧、顾远虑,助企纾困与激发活力并举,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稳定中小企业发展预期。如璧山高新区开展“有事找书记”活动,让各级党组织书记干在一线、服务企业,从一个个“小切口”解决企业“急难事”。凯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员工魏有兵,在公司党支部和高新区党委的协调配合下,解决了住房难的问题,让他扎根璧山更有信心。在高新区“党员服务小分队”的帮助下,重庆瑞普电气实业有限公司先后获得信用贷款5000万元,填补了企业订单生产所需的资金缺口,企业发展稳中有进,产销额同比增长了20%。
精准纾困解难,既要对企业情况了如指掌,从而对症下药,也要多研究企业的“共症”,既要推进重点帮扶,也要推进全面帮扶,既要注重解决个别化、应急性难题,也要注重解决普遍性、规律性问题,处理好点与面、个别与集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做足细功夫、下好“精准棋”。
精准纾困解难,也要以敢负责勇担当的精神,主动为企业发展“把脉”,摸准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忧所困,帮他们疏堵点、解痛点、克难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要在为企业排忧解难、纾解压力的同时,做到“无事不扰”,让更多企业可以轻装上阵,一心一意搞创新、谋发展。
从宏观处谋划、细节处入手、风险处突破,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发展好,唯其如此,才能释放潜能、盘活存量,吸引、集聚更多优秀企业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谢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