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俯瞰八塘镇连片的蔬菜基地,处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机关干部在一品社区指导工作

八塘镇文化服务中心

村民在积分超市兑换礼品
记者 覃雪 张保鹏 文/图
今年以来,八塘镇紧扣群众“急难愁盼”事,以群众反馈问题为导向,针对村民呼声,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三级院坝会”“积分制”等新模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格局,有力激活了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真正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落实、落细,落到群众心里。
党建引领+
群众脸上笑开花
“自从安装了停车道闸后,明显感觉到小区里的车辆秩序好多了,进出也更加方便!”7月9日,家住八塘镇墙院子小区的王大爷对刚装上的停车道闸点赞道,现在消防通道通畅了,我们心里都觉得安心不少。
据了解,王大爷所在小区修建于2007年,共有6栋住宅,是一个开放式小区。随着小区车辆逐渐增多,且该小区毗邻农贸市场和镇中心广场,逐渐成为周边居民的“免费停车场”,也导致车辆违规占用活动空间和消防通道的现象越发严重,影响了小区居民生活和出行安全。
事实上,王大爷的烦恼也是八塘镇不少小区居民共同的烦恼。今年3月,该镇党委经过党政联席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组织回村、回小区报到党员及威信高的群众组成志愿服务队,挨家挨户了解需求、征询意见,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建设,并制订了《八塘镇居民公约》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小区自治。
“我们的初衷是想让小区居民树立‘自己的小区自己做主’的观念,充分实现‘自治’管理,维护业主合法权益,实现小区居民自主决策、自主选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八塘镇党群办工作人员介绍道,通过小区自治管理,这个曾经让居民头疼不已的脏乱差小区,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业主归属感也在不断提升。”
接下来,八塘镇政府将投入近10万元资金对墙院子小区进行改造升级,包括安装监控摄像头、摩托车充电桩,增加垃圾分类处置设施并设置宣传展板、打造小区文化墙等,整个小区整改提升工程预计今年7月底完工。
近年来,随着八塘镇与璧山城区的时空距离缩短,公交车已成为居民出行首选交通工具。
“每天有不少乘坐公交车的居民,且大部分都是老年人,腿脚不太利索,有时候队都排到公路上了。”八塘镇凉水村村干部彭庆华告诉记者,原来该村的公交车站过于简陋,存在安全隐患,群众意见很大。
今年5月,经村委会开会讨论,村干部广泛征求村民建议并反馈给镇党委、政府,建议也很快得到了回应。
该镇立即下派驻村干部进行实地调研,随后迅速启动了公交站台修缮项目。截至目前,八塘镇已新建、改建公交车站台4个,临时停靠站1个。修缮后的公交站台融入了古驿、塘站等本地历史元素,不仅设置了候车长椅,也消除了村民等车的安全隐患。群众们纷纷表示,新修的公交站台美观又实用,既有里子,更有面子。
今年以来,八塘镇在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坚持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导向,将“党建引领+”真真切切融入百姓生活,切实推进道路沿线人居环境整治,共对5条道路进行了合理优化,修建、修缮公交车站台、临时停靠站等,真正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落实到位,不断增强辖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院坝会上听“党音”
越听心里越敞亮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对过去我们为什么能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作了回答,也为我们如何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指明了方向。”近日,在八塘镇一品社区高二娃小区“三级院坝会”上,一堂接地气、有人气、冒热气的党课正在开讲。
“希望宣讲队多下基层来讲讲党课,不管是村社干部还是居民,都需要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跟上新时代步伐,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才能越来越好。”一品社区书记张泉说道。
“我虽然年龄大了,但我要继续发挥老党员的余热!”小区老党员董因姿表态。
趁着宣讲的热呼劲,张泉又积极引导群众畅所欲言。
“张书记,我们楼里的卫生太差了,墙面长期漏水,杂物乱堆乱放,谁来管管?”“小区里没有路灯,出行很不方便,希望能给我们装几盏路灯。”
……
台下的干部一边听一边作记录,并把大部分问题“消灭”在现场。此次一品社区“三级院坝会”共收到群众反映问题8个,其中5个问题现场解决,3个将在会后跟进处理。群众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院坝会“接地气”,解决问题的速度“杠杠的”。
院坝会上无法立即解决的问题均被记录在册,形成“问题清单”,按照记录反映、党群办交办、涉及科室处理、纪委办公室督查的“协作式”闭环处理流程。
在7月初凉水村召开的院坝学习会”上,村民黄成兰赞不绝口:“我们没有智能手机,也不会看报纸,村干部们用摆龙门阵的方式就为大家解决了问题,真的很不错!”
随着一场场别开生面的院坝会、板凳会在八塘镇全面铺开,更多党的惠民利民政策也跟着镇村干部用“乡音”“土话”送到群众的心坎上,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院坝学习会”“小塘塘故事会”等多种形式,把党代会精神和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用群众喜欢听、听得懂、记得住的“土话”切实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积分制”助力乡村治理
兑出文明新风尚
为全面打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硬仗,去年开始,八塘镇江兴村探索实施“垃圾分类积分”“党员积分”等“积分制+奖励”模式,以党建为引领,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效。
“小胡,快来看看我今天能兑些什么?”“陈阿姨,你的积分有点多哟,看来清洁卫生做的不错,要继续保持哟!”7月11日,在江兴村村委会,村民陈芳正在积分超市兑换商品。
积分制管理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为一体,村里每月会组织考评小组对村民进行评比打分,通过合理设置评比标准,开展清洁户、整洁庭院评选,并按期公示、贴牌、发放奖励,鼓励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以前村里发布环境整治任务,村干部和村党小组长不知道要软磨硬泡多少趟,才能勉强让群众配合工作,而且持续性非常差。自从实施人居环境村民积分制后,乡亲们的积极性被彻底调动起来了,现在只要说一声,大家都积极响应支持。”江兴村党总支书记朱长江说道。
积分制管理制度让村民的言行有“镜子”可照,有“标杆”可学,通过积分排行榜,平日热心公益,文明环保的住户被更多村民知晓,在“口口相传”之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村民,鼓励大家学习先进、比学赶超,携手构建文明有序的乡村风貌。
小小积分,大大能量。八塘镇江兴村擅用“积分制”调动党员和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激励党员带头亮身份、争先锋、树形象的方式,推进“党员带动、党群互动”的工作模式,带动广大群众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群众理解支持、可长远施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