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思
终于放暑假了,本来以为在这个炎热的夏季,孩子可以好好休息一个多月,没想到已经读研究生的女儿每天弄论文到很晚……前几天孩子问我:“老爸,您上学时,暑假是怎么过的?”我回答:“我们小学中学,除了完成暑假作业,就是疯玩儿,大学是去图书馆。”
大学一年级,大约快放暑假时,一位高中同学的母亲给我办了一套市图书馆的图书证,很朴素的两张纸质小卡片:一张是外借卡,一张是借阅卡。上世纪80年代末,为在校生办个市级图书馆的证是不容易的。在递给我卡时,记得做教师的老人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慈祥地说:孩子,知道你喜欢看书,放假了可以去图书馆借书、看书,不是有句话叫做书非借不能读吗?腼腆的我使劲点了点头,轻声说了声:谢谢伯母。
那个时候,图书馆还是古典复兴式、三层混合结构,造型稳重壮观,艺术水准高超,是一座保存很完好的西洋建筑。通往图书馆的小路很是幽静,尤其在夏季,参天大树映出的浓密树荫使人倍感清爽。图书馆对面的树丛中,还有学科学、学文化以及鲁迅的汉白玉雕像3座雕塑,在红花绿草的衬托下,散发出一种高雅、闲适的学习氛围。
第一次去图书馆,我就爱上了这里优美的环境。那个暑假,我一般是上午去图书馆。吃过早饭,揣上一包袋茶,骑上自行车,一路大约需要半个小时。
直接爬二楼,右面就是宽敞明亮的阅览室,自己按照图书索引填好条子,交给管理员,不大工夫书便送了出来。那时候我比较迷恋集邮、戏曲和中国历史,于是就借上几本这方面的书,找一个靠窗户的位置,放好书,权当占座。然后到阅览室外放杯子的柜子里拿起自己的水杯,放上袋茶,便去楼后面的锅炉房打开水。
水沏好了,把水杯放在柜子中,我就走回到自己的位置开始看书。这个时候,拥有几百个座位的阅览室几乎坐满了人。虽人多,但很安静,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人心里也是安静的,效率也高,和在家里看书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看书累了,我就去喝点水,然后到期刊阅览室看一会儿近期的杂志。一上午很快就过去了。回家吃饭后睡一觉,醒来后,我往往是和同学到附近的建物街小学打球或者在家里写日记。
整个暑假,除了图书馆闭馆,我几乎每天必去。一个暑假过来,我阅读和浏览了大量的书籍,觉得相当充实,暑假过得很有意义。
从那个暑假开始,每到假期,我都要到图书馆去看书。也就是从那时候,我养成了晚上睡觉前,要躺在床上看一会儿书的习惯。想起这些往事,很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