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雕刻毫厘之间的大千世界。日前,区融媒体中心全媒体平台纪录片栏目《非遗守艺人 》讲述了微刻大师潘启慧弘扬非遗、传承非遗的故事。在长5.29厘米、宽0.24厘米的象牙上仿刻《清明上河图》全图,在四根头发丝上刻出一首《琵琶行》……从艺40多年,潘启慧佳作无数、屡获荣誉。然而,现年73岁的他却有一个最大的顾虑,那就是如何更好地将微刻这一非遗手艺弘扬好、传承好。
“艺无止境,唯有不断创新,才能让非遗传承更具生命力。”潘老师的这句话既发人深省也一语中的。的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关乎文化血脉赓续和民族复兴伟业。我们要立足长远,依靠创新实现更好发展。
要加大人才培养,激活非遗传承的内生动力。非遗作为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传承创新的关键在于人。要牢固树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导向,通过政策扶持、立法保护,大力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要努力唤醒青年人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将非遗传承、文化传播和技能传授有机结合起来,变“独角戏”为“大合唱”,让人才成为传承非遗的强劲“引擎”。
要创新产品形态,激活非遗传承的市场潜力。非遗并非是静止不动的,传统技艺的生存发展只有更好适应时代需要和市场需求,才能更具生命力。要充分挖掘和盘活消费市场,充分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让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当代社会、走进群众,更好融入日常生活,让“久居深闺”的非遗实现“自我造血”。
要用好宣传载体,激活非遗传承的活力。要形成积极传承和发展非遗的生动局面,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认同和参与,而广泛宣传和创新宣传更是必不可少的。要借助新的传播方式,善于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综合利用网络直播、短视频、VR等新媒体手段,让非遗的相关知识“走出去”,更“飞入寻常百姓家”,激发人民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热爱,不断引导人民群众当好非遗的爱好者、守护者、传承者。与此同时,我们更要讲好非遗故事,传播好非遗声音,要通过深度挖掘出非遗背后的人文历史、发展故事和工匠精神,让一个个非遗项目“活”起来、“火”起来。
让非遗文化传承下来,传出新意,传得新生,殊为不易。唯有以创新制造活水,才能让非遗传承更具生命力。
(谢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