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璧山区融媒体中心推出“新农村里的新宝贝”专题报道:脐橙地的带货直播间、水稻田里的植保无人机……记者用镜头聚焦了一批“新农人”手里的“新宝贝”,这些“新宝贝”为农业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也助力农民增收驶上数字快车道,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鲜活写照。
日前,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连续第十九年聚焦“三农”工作。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三农”工作关键在人,数字乡村建设和数字农业发展,对农村农业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努力培育跟得上时代大势的“新农人”,才能更好让科技为“三农”提速赋能。
培育“新农人”,关键要让农民从“会耕作”向“慧耕作”转变。“会耕作”可能只会旱涝保收,“慧耕作”才能更好增收致富。正如报道中提到的带货大姐尹道富,过去守着一亩三分地辛勤劳作,品质上乘的脐橙却难以拓宽销路,得益于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她自2019年开始从事网络直播带货,不仅把自家的脐橙、花椒卖到了全国各地,也带动村民从事网络销售,年销农货上千万元。又如报道聚焦的丁家街道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骆光胜,得益于各级补贴政策的支持,敢想、敢干的他斥资300多万元购入植保无人机、旋耕机、插秧机等农机,实施机耕机种和农机服务,仅此一项,骆光胜的合作社年收入超100万元。与此同时,他提供的农机专业服务,也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他俩这样先行、先试的“新农人”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领头羊”和“生力军”。
农虽旧业,其命维新。一批“新农人”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数字乡村建设和智慧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各级党委、政府要通过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技术培训、资金扶持等措施,带动更多人投身乡村成为“新农人”,影响更多人转变思维、提升技能变为“新农人”,为乡村振兴、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增添新动能。同时,要充分尊重“新农人”的自主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长处,在乡村有奔头。如此,才能够让“新农人”安心在乡村创新创业。(谢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