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党史上的璧山】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021-12-03
来源:

县委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类似于对个体农业改造的办法。在改造方针上,采取“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组织形式上,一般由手工业合作小组发展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工作步骤上,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经营上的改造。

1953年底,璧山共有34种手工行业,5422户,其中资本家29户,产值580亿元。至1954年,城关已建向阳织布社等5个织布社,加上区、乡的合作社(组),全县共有22个合作社(组)。

1955年3月,已有来凤、丁家2个集镇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全县共有14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个手工业供销社和49个手工业生产小组,参加人员3160人,占手工业从业人员5764人的57.8%。

1955年底,中共中央召开第五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会议,要求在两年内基本完成手工业合作化。1956年1月,县委根据中共中央要求,加快了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手工业合作化在全县形成高潮,年底,全县已组织手工业社、组86个,其中,生产合作社27个,从业人员3337人,生产小组59个,从业人员1352人。除了修补等个别行业的个体劳动者没有参加合作社(组)外,全县82%以上的手工业人员都加入了合作社(组),基本完成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或轻或重地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等问题,主要表现在盲目强调集中,一律合作,统一核算。原来分散经营时的供销关系割断了,而合作社的统一经营一时又建立不起来,等待生产合作社的统一经营,原个体手工业户不再接受零散定货,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不便,同时出现了“吃大锅饭”、出“大路货”和缺乏竞争经营等问题,导致一度时间产品品种减少,产品质量下降。

  (区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打印正文】
责任编辑:bs_bj09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璧山网”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璧山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璧山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推荐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战‘疫’一线党旗红”
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
要闻 深度 评论 报告 景点 美食 攻略 政务 直播 专题 形象 产业 文卫 微信 微博 APP 图库 璧山新闻 璧山报
主办:中共重庆市璧山区委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丨 运营维护:重庆市璧山区融媒体中心 丨 关于我们 丨 广告服务 丨 意见反馈
璧山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13 bsw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