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梅辅导学生手工制作服装装饰品

学生作品展示
编者按:
近日,在重庆市第九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来自璧山中学的“一件棉袄”旧衣改造故事深深打动了观众。璧山中学初二学生凌楠参加学校课后服务,收集了儿时母亲为其亲手缝制的第一件小棉袄。为了回馈母爱,她利用旧衣为母亲改造了一件棉袄,实现了“长大后给妈妈制作棉袄,让妈妈感受温暖、时尚、年轻”的心愿。
近年来,璧山中学坚持把课后服务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着力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精心打造教学课程,增强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谱写出母慈子孝的动人诗篇。
坚持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创新服务形式。2014年,璧山中学成立“衣衣不舍”服装工作坊,工作坊的灵感来源于创始人杨梅老师的童年经历。记忆中,每年大年三十,作为裁缝的母亲都为她做新衣到深夜,这是她儿时最温暖的记忆。后来,母亲早逝,母亲缝制的衣物成为她最珍视的收藏。为了延续缝纫技艺和纯真情感,杨梅依托专业素养、情感的寄托和十余年德育工作经历,牵头成立服装工作坊,开辟育人阵地。同时,工作坊还开设了“理论+实践”课程。工作坊坚持 “合璧为学,育能为山”的课程理念和“因学施导,促学成才”的教学理念,开设多元化课程。截至目前,工作坊已开设“服装民俗文化欣赏”“面料认识及搭配”“服装色彩搭配知识”等8门理论课程,“服装设计图、效果图绘制”“服装工艺技法运用”等4门实践课程,累计800余名学生参加工作坊课程。该系列课程于2016年立项重庆市精品课程,服装课本剧荣获重庆市二等奖。此外,工作坊定期开展服务活动,坚持每学期招收100名热爱美术、具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学生,在课后延时服务以及周末期间为其授课,指导学生开展旧衣改造创造。工作坊积极展示成果,定期举办工作坊作品互评会,遴选推荐工作坊作品参加艺术节、戏剧节、走秀表演等活动。开展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帮助社区老人缝补衣物。近年来,工作坊获得重庆市优秀社团、重庆市第九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等荣誉。
坚持以学生素养为重点,提升服务质量。培养劳动技能,始终坚持“自己收集、自己采购、自己制作”的培养思想,将劳动教育贯彻工作坊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方面,指导学生制订详尽的材料收集和采购方案,收集家中或亲戚家中久置不用的衣服作为原材料,收集废旧透明瓶、布头铆钉、纽扣等作为装饰材料,指导学生手工制作纽扣、用塑料瓶配蕾丝制作装饰花,不断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美学素养,工作坊充分挖掘旧衣改造中的美育精神和资源,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指导学生通过手绘、电脑绘图等方式,学习服装设计、绘图、色彩搭配等内容,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工作坊将蜡染、扎染、刺绣等传统手艺和篆刻、书法等传统文化融入旧衣改造中,通过课程学习,引导学生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技艺,在学习实践中感受理解中国文化,让文化自信扎根学生心中。特别是在服装民俗课中,引导学生分享最有情怀的服装故事,引导学生既欣赏服装多元的样式,也体会丰富的情感。
坚持以“三个优先”为原则,强化服务保障。近年来,学校大力支持工作坊建设,累计投入60余万元,分别在3个校区设置工作室,面积达240余平方米,配有电脑、多媒体教学白板、300余套桌椅等常规教学设备;加大工作经费投入,每学期按参与学生人数,人均拨款100元用于购置工作坊所需材料,累计投入10余万元。近年来,累计投入30万元用于购置工作坊所需缝纫机、绣花机、ET打印机、人台等专业设备。同时,该校强化专业师资配备,组织具有多学科背景、专业特长的美术、文化教师加入工作坊,截至目前,工作坊有各级各类教师16名。充分发挥团队合力,将书法、国画、油画、丝网印等融入服装设计、服装制作过程中,引导学生创造更多元、更专业、更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的作品。
(本报通讯员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