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党史上的璧山】农业合作化运动(一)
2021-11-15
来源:

璧山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经历了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发展阶段。

农业互助组,是在农民原有“换工互助”习惯的基础上,有重点的组织临时性、季节性互助组开始的。根据党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精神,县委组建工作队进驻青杠乡,以该乡的青杠村四邻和石安村八邻为开展互助合作的试点,按照“自愿结合、等价交换、民主管理”的原则,启发农民走集体化道路,指导成立各种形式的互助组。全县在整顿违背意愿、流于形式的互助组中,建立了青杠乡青杠村的“岳水清互助组”和接龙乡四村的“何海全互助组”等典型互助组。

1952年春,璧山发生大旱情,通过抗旱的检验,互助组显示出明显优势。群众对组织起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要求,互助组有了新的发展,比较巩固的常年性互助组增至515个,临时季节性互助组增至1803个。1952年秋,县委要求青杠、接龙两个乡建党工作组必须通过互助合作来完成建党工作,纠正只抓建党、放松互助合作的倾向,并增派力量,组建工作队,具体负责抓农村互助合作的整顿与发展工作。秋收后,璧山的互助组又有了很大发展,全县有常年性互助组1543个,临时季节性互助组4229个,另有换工队5246个。组织起来的劳动力共10001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5.1%,占总劳力的51.1%。

互助组实行互助互利,采用先进经验,改良耕作方法,开展爱国竞赛,战胜自然灾害,因此互助组普遍增产,喜获丰收。青杠乡岳水清互助组粮食产量比上年增产32%,城西乡陶树辉互助组稻谷产量就比上年增产37.5%。互助合作的发展,使广大农民群众亲身体验到组织起来的优越性,这对未入互助组的农民影响极大,纷纷要求参加或组织互助组。1953年底,全县已有互助组4724个,全县47.42%的农业人口参加了常年性或临时性互助组。

  (区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打印正文】
责任编辑:bs_bj09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璧山网”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璧山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璧山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推荐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战‘疫’一线党旗红”
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
要闻 深度 评论 报告 景点 美食 攻略 政务 直播 专题 形象 产业 文卫 微信 微博 APP 图库 璧山新闻 璧山报
主办:中共重庆市璧山区委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丨 运营维护:重庆市璧山区融媒体中心 丨 关于我们 丨 广告服务 丨 意见反馈
璧山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13 bsw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