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一五”计划前,璧山的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条件和耕作技术落后,粮食单产不高,农民收入较低。为改变农业的落后状况,县委在组织农民走互助合作化道路的同时,带领全县人民兴修水利,改进耕作技术,提高粮食产量,有力地推进了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
传统农业主要依靠冬水田蓄水来解决次年的种植用水,当时全县总蓄水量仅有1248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田)总面积的12.2%,抗御旱灾能力十分微弱。为增强抗旱能力,在缺少经费的情况下,县委因地制宜,引导农民群众实施修整山平塘、拦河堰和引煤洞水等耗资不多的水利建设工程。全县在修复原有山平塘1430口、新修山平塘907口之后,又先后在大路乡曹家沟、六塘乡水爬岩、龙门溪乡矮子坪、健龙乡祁家沟等处,实施了煤洞水的开发利用。在此期间,璧山新建了“一槽一库”的水利工程,即1952年新建的县内第一条引水渡槽----青杠乡安乐渡槽和1955年冬新建的第一座示范水库----鹿鸣乡三百梯水库。1956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由1950年的13497亩增至51490亩,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县委在组织农民群众积极兴修水利的同时,引导农民有计划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实施土地加工和改良土壤;在全县普遍推广“新式秧田”“好种育秧”“少秧密栽”新的栽培技术和拨款购农药治虫等;加强对农作物田间管理的指导,发挥农业合作化优势,在农民群众中组织开展爱国增产竞赛活动,评选表彰生产和售粮模范,发展农民党员、建立农村基层党组织等,推动了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
195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148911吨,比1951年增长29.79%;农业总产值15397万元(1990年不变价),比1951年增长38.26%。
为改善交通条件,县委决定先在璧北修建福里树至北碚澄江镇公路,全长60公里,第一期公路修至大路乡15公里。在璧南修建丁家至正兴段公路6公里,其后再修建正兴到太和、梓潼,福禄至璧山北门与绵璧路交汇,全长50公里;马坊至青平乡8公里,温家湾至蒲元乡3公里。
1955年冬至1960年期间,先后动工新建了由璧城经大兴、正兴到丁家的“城丁路”,由保家镇福里树至八塘镇的“福八路”和由丁家镇至黄巅湾(璧山与江津交界处)的“丁黄路”等县道。
随着“城丁路”“福八路”和“丁黄路”的建成通车,璧山有了纵贯全县南北的公路干线,璧山交通落后的面貌有了初步改观。但由于当时在公路线型选择上强调“少占耕地”“少占农田”,致使线型布局不尽合理。
“一五”期间,璧山人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踊跃认购国家建设公债。在完成24.4亿元建设公债后,超额完成14.3亿元,实际完成38.7亿元,为支援国家建设,璧山人民作出了应有贡献。
(区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