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是富民强国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县委针对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份额较小,资源有限,基础薄弱,工艺落后,品种单一,没有较大规模的现代化厂矿的实际,采取多项措施,促进璧山工业生产稳步发展。
从1950年至1954年期间,先后将城关柴草站改建为县粮食加工厂, 将飞扬酿酒公司改建为璧山县第一国营酒厂。成立了县专卖局,新建了来凤国营酒厂、人民印刷厂、人民纸厂、人民砖瓦厂、璧山糖果厂等地方国营企业。1954年至1955年期间,将干部群众集资兴建的人民电力厂改为公私合营的人民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将县人民政府代管的私营六合煤矿改制为璧山地方国营鞍子山煤矿;把政府没收的下山沟和福禄煤矿分别命名为地方国营天禄煤矿和福源煤矿;将人民电力厂、 中和煤矿改为公私合营。1954年12月,在县城先后组建了向阳、群众、和平、新华、新生等五个织布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全县已建立公私合营企业17个,建立棉织、服装和农具、五金等合作社、组89个,缓解了城镇居民的就业压力。
在大力发展国营、集体企业的同时,积极支持和鼓励发展个体私营企业。
县委同时从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切实加强和引导全县工业生产的发展。作为工业建设主力军的工人阶级,积极响应工会号召,认真学习新技术,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创造性地进行劳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璧山的工业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三一社创制了夹板锤,实现机锤锻打,提高工效50%以上;团结棉织社创制了双开络纱机,提高效率一倍以上。
采取上述措施,促进了璧山工业的发展。1952年底全县仅有3个国营企业和一家私营公司, 1956年,全县国营企业发展到10个,公私合营企业17个,二轻手工业厂社89个。(区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