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川东璧山专区中心卫生医院迁至江津后,县委把留下的8位医师、护士和药剂师组成璧山县人民医院,随后在福禄等7个乡组建了联合诊所。1952年,设立县卫生、防疫委员会和妇幼保健站,负责全县爱国卫生工作和妇幼保健工作。1953年7月,由县卫生、防疫委员会更名的“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组织12887名干部群众参加清除璧南河淤泥、挖涤河床、拓宽河面的活动。是年9月,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参观团莅临璧山,肯定了璧山县爱国卫生运动的成果。
翻身作了主人的广大工人农民,生活无忧,心情舒畅,积极参加以健身为主要目的的体育运动。1950年,各乡以中心小学为依托,先后建立了篮球队。部分村的年轻人,自愿出资建设了篮球场,开展训练比赛活动。厂矿、企事业单位俱乐部按照“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和因时因地制宜”原则,组织和领导职工体育工作。1951年,在县城举办星期日篮球赛。1952年,县城有篮球队49个,举行篮球比赛36次,144场,参赛队228个,观众15万人次。学校在上好每周两节体育课的同时,坚持上午做早操和课间操,下午参加体育活动。解放初,璧山选派代表在四川省第一届运动会上,在100米和400米混合接力赛中获第三名,1952年参加川东行署在重庆南温泉举行的游泳赛中获100米蛙泳第二名,是年,参加了全国游泳赛。参加西南区运动会和江津专区运动会,分别获得100米、200米蛙泳第二名。
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进步,为建设新璧山提供了动力。
解放初的三年,是巩固新生政权和国民经济恢复的时期。县委领导全县人民开展了接管建政、征粮剿匪、抗美援朝、减租退押、土地改革、清匪反霸等运动,取得全面胜利。濒临瘫痪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各项社会改革事业进展顺利,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和提高。党的基层组织注重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以浴血奋斗的精神,为完成繁重的社会改革任务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政权的巩固,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社会主义制度在璧山的建立提供了保证。(区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