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织布业给予扶持。织布业是璧山的主要手工业,极盛时期织机达15000余台。解放前夕受货币贬值及战争影响减至4000余台,解放初土匪暴乱,社会不稳定,仅剩600余台,1951年恢复至3500台,“五反”中部分业户停业。“五反”后,经教育和政府贷款扶持,织机恢复至3256台,1952年产宽窄布972000余匹。
此外,璧山的铁作业、造纸业、土硝业等行业,经过整顿与扶持,也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2374万元。
在支持、促进商业的恢复和发展方面,县人民政府号召私营商业、国营商业都要以农村为主要服务对象,大力收购农村土特产,为工业提供原料,面向农村送货上门,从农村带回农副产品,再销售给城镇市民。这样,既沟通了城乡关系,又扶持和鼓励了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
1952年10月6日至10日,西南物资交流大会在璧山县城召开,大会贯彻“实事求是,有买有卖,互助互利,薄利多销,价格统一,现钱现货”的方针,经过5天的交易,实现成交额34988万元。之后又在来凤、丁家、八塘、丹凤、福禄等场镇先后召开物资交流会,共成交75.402亿元,农民购买力的增强,繁荣了璧山城乡市场。
土地改革后,璧山先后在9个区建立了供销合作社,设立了53个零售点,5个机织生产社,6个生产小组,发展社员57919名。供销合作社在推销工业品下乡中起到了桥梁作用,成为国营经济的有力助手,满足了农民生产生活的需求。一年内推销耕作农具43389件, 肥料452526斤,为农业增产提供了保证。
解放初,璧山过境公路仅有青木关到永川和县城到铜梁的公路共62.4公里。1951年新修璧山到江津公路26.28公里。其余地区均无公路,物资运送主要靠人挑马驮。
1952年,璧山设立了西南区国营运输公司璧山站,西南区民营汽车运输二十二联营社,川东区私营人兽力车第三联营社和璧山搬运站。民营汽车运输二十二联营社有汽车2辆,每天开重庆2班。人兽力车第三联营社有兽力货车46辆,人力板车4辆,人力平车20辆、黄包车56辆。人兽力车每次可载运物资45.95吨。县人民政府规定,运转机构收入的3%必须使用在添制和修补运输工具方面,以维持运输力的持久性;兽力运输业要加强马的饲养和保健工作;在青木关、璧山县城、来凤、丁家沿线设驿运站,载运乘客,并会同江津联营社设津璧驿运站,使璧山的运输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县委建立之后,全力以赴致力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璧山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区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