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学习教育的深入,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的思想认识提高很快,热烈响应“保家卫国”“参军光荣”的号召,涌现出了许多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着去当兵的动人场景。到1951年4月,全县参军人数1339人,到1953年,全县参军人数达到3355人,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给璧山的征兵任务。在赴朝作战的璧山籍志愿军中,有332名战士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一级爆破英雄黄家富在一天内完成爆破任务15次,歼敌200余人,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常务委员会授予“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捐献活动,完全是在增加生产的基础上,群众自觉自愿进行的,没有任何的强硬摊派,领导做到心中有数,掌握重点,适可而止,适当鼓励与表扬群众的捐献热情。1951年5月底,全县已收到捐款24870万元(旧币,下同),物资16614件,慰问信3165封。7月中旬后,捐献进入高潮。在江津专区召开的第二次抗美援朝代表会议上,璧山认捐15亿元。会后,县委根据实际情况将捐款任务分配到各区,到9月25日,全县共收到捐款18亿元,超额完成认捐额。解放后翻身当家作主的璧山人民,在捐献活动中表现出了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感人肺腑的典型事例。城关镇搬运工166人,共同倡议捐出搬运一天的全部工资197.7万元;城关十八段妇女张学礼捐出陪嫁的押箱银元16元,并动员母亲捐了一枚金戒指;丁家乡荣滩村122户农民,认捐270.9万元,全县仅一天捐款就达到314.9万元。还有群众带病去交捐款,场面热烈,事迹感人。群众的心愿就是早交款,早买飞机大炮,早日打垮美帝国主义,保卫好已经取得的胜利果实。
为了增加生产,支援前线,县委号召各行各业开展劳动竞赛。在竞赛活动中,战斗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人你追我赶,忘我工作,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城关织布工原每人每月织布20匹,通过劳动竞赛,提高到每人每月30匹;二区福禄乡福源煤矿,以前工人每月只干16至17天活,每天挖煤500斤,开展劳动竞赛后每月干活27至29天,每天挖煤1500斤左右,刷新了全县同行业生产纪录。在农村,各互助组之间也开展了劳动竞赛。
踊跃缴纳国税,是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实际行动。全县工商界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和国家建设,踊跃缴纳国税,城区工商界接税务局通知后,赓即在腰鼓队的鼓乐声中完成了春季营业税12000万元;三区经营糖、纸、盐等行业的工商业主接税务所通知后,13户业主立刻完成了上缴税金,其中一户盐商有困难,同行借款帮其完成。
1951年6月,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在全国普遍订立爱国公约的号召,县委带领各群众团体立即响应,组织宣传人员到基层、农村、工厂、街道进行宣传,协助他们订立爱国公约。据8月份统计,全县订立了爱国公约的单位和家庭达80%以上。(区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