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沿着高速看璧山】山水田园间飘逸幸福味道 ——丁家街道聚力打造农文旅产业生态区
2021-06-28
来源:

依托十万亩苗木基地核心区,丁家街道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于一体的邻里林地乡村景观文化综合体.jpg

依托十万亩苗木基地核心区,丁家街道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于一体的乡村景观文化综合体    

经过土地流转,村民的闲置农房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民宿    

新民村的生态湿地吸引游客前来拍照打卡    

居民在志愿者指导下练习太极    

穿越壮美山川、跨过奔腾江河,高速公路联通了祖国大地。位于我区南部的丁家街道历史文化悠久,是重庆市花木之乡,G85银昆高速拉近了这里与重庆主城的距离,也打开了发展的大门。这里的花卉苗木通过高速运往全国各地, “产业发展”“生态宜居”逐渐成为丁家的标签。

在丁家街道境内有梅江河、定林溪两条河流,流经了新民、八寿、竹林湾、大岚坳4个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不少的游客。同时,成渝高速公路、九永高速公路、合璧津高速公路、渝隆路、丁广路、丁正路、丁健路在此交汇,明显的交通区位优势,也为这里的农文旅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三变改革”乡村民宿成为旅游“新去处”

寻一处院子,听虫鸣鸟叫,闻瓜果飘香,约三五好友,品惬意闲适的乡村田园生活。在丁家街道,就有这样一处远离城市喧嚣的“诗意田园”——邓家院子。

沿着G85银昆高速,从丁家收费站驶出,绕过2公里绿树环绕的柏油路,几栋青瓦白墙楼房映入眼帘,这就是邓家院子。邓家院子位于莲花坝村,由五栋不同样式的房屋组成。在清幽的院子里,月季、桂花等花卉竞相开放,点缀着院内的角角落落。院子门口不远处有一条800米的观光步道,旁边小河沟里流水潺潺,引得许多城里的市民驱车来这里享受“慢生活”。

银昆高速未通车前,莲花坝村还是一个偏僻的小乡村,不少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村子里多的是闲置或半闲置的房屋。

2018年,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我区开始实施农村“三变改革”,丁家街道因其地理和环境优势成为了试点,顺势而为开发了莲花坝村和石垭村闲置的房屋,发展民宿产业,助力乡村旅游。

在建设过程中,丁家街道成立专项工作组,多次深入莲花坝村和石垭村实地考察,因地制宜不断完善实施方案。为让群众明白改革“是什么、为了谁”,村里还通过入户宣传和院坝会等形式与群众面对面沟通,消除群众的担心和顾虑。

沿着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思路,两村通过协商建立合股联营、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多方“众筹”等方式推进“三变改革”。在邓家院子民宿改造建设中,村集体以项目区的土地、基础设施、建构筑物、山坪塘等资产入股,村民以闲置农房经营权入股,参与经营分红。

“现在把楼上三间不住的房子租出去做民宿,平常种点瓜果蔬菜,还可以在院子里打扫清洁,收拾客房增加一些收入。”村民刘有平是“三变改革”的受益者,谈起民宿发展滔滔不绝。

“成为股东的村民不仅可以通过房屋租赁获得稳定收入,还可入职经营公司,成为民宿、酒店员工,获得工资收入,有效保障收益问题。”莲花坝村党委书记张霞说,为了保证村民的房屋在改造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我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巧妙融合,对村里水、电、排污、排水等功能进行了更新升级,满足游客对宜居、宜业、宜游的需求。

目前,风格各异、档次互补的民宿已逐步完善。两村共60户农民参与了“三变改革”。“禅修文化主题康养农庄”“乡村特色展示主题农庄”“林溪时光特色民宿”等项目迎来了观光游客。

依托“三变改革”,丁家街道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一张靓丽名片。

生态建设  优美环境激发乡村“新动能”

“这里才移植了水生美人蕉,里面还有些杂草,等过段时间根长稳了我再来收拾一下。”6月20日,记者来到丁家街道新民村,看见村民白昌平正在梅江河岸边的生态湿地查看湿地是否有杂草需要处理。

白昌平是村里的环保员,她告诉记者,几年前,村民们都不愿意靠近河边,因为河里总有一股奇怪的味道。

“之前,梅江河水面上长了密密麻麻的水葫芦,村民们都笑称人可以直接在河面行走,再加上污水处理系统也不完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里,天热时,河水便会散发一股臭味,影响村民的居住环境。”

为净化梅江河水质,2019年4月,丁家街道着手在梅江河新民村段沿岸修建了240余亩生态湿地,通过填小塘、平整土地等方式,将原本河两岸的荒田利用起来,在村民居住区和梅江河间筑起了生态屏障。

大大小小的湿地呈九宫格形状,种有鸢尾、睡莲、水生美人蕉等植物。现在正值睡莲和水生美人蕉的花期,红粉黄多种颜色的鲜花错落有致,不仅净化水质,部分出售后还带来了一笔不菲的经济效益。

“水里的植物长势都很好,前几天才分出3万多株水生美人蕉,卖了几千元钱,增加了村集体收入,隔两天还有一家企业要来买睡莲。”新民村党委书记周发国告诉记者,生态湿地修建后,梅江河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湿地里种的植物也可以进行售卖,壮大集体经济。除此之外,村民还可以在这里务工,进行除草和植物移植工作,增加经济收入。“下一步,我们要在生态湿地修建步道,完善基础配套设施,让生态湿地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更好地为乡村旅游服务。”

生态湿地建好了,村民也自觉地维护这来之不易的环境,家家户户都自觉参与到环境自治中:改善房前屋后的小环境,主动圈养鸡鸭,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此外,村里还利用公益岗位开展环保工作,安排环保员负责村里生活垃圾的转运和道路打扫等工作,村民的环保意识提高,环境也随着村民生活习惯的改善变得越来越好。

其实,不止新民村有这样的改变,整个丁家街道的生态环境都有明显改善。自2020年以来,丁家街道通过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来改善生态环境,常态化巡查监管辖区内养殖场,杜绝粪便污染;栽种水生植物净化河流水质,完成579口山坪塘整治;持续开展生态湿地建设,拦截治理面源污染等。如今,丁家街道已经在17个村(社区)开展了生态建设工作,共建设生态湿地931.2亩,新增绿化面积854亩,新造退耕还林面积754亩。

“一村一品”人文建设赋予生活“新意义”

“双肩放松,双脚间要有一定的距离,重心下沉的同时保证身体的稳定……”每天早晨,丁家街道办事处背后的小广场都热闹非凡。随着舒缓的音乐响起,在该街道沙堆社区太极志愿服务队志愿者的指导下,打上一会儿太极拳成了不少居民的新选择。

这是丁家街道沙堆社区太极志愿服务队积极发挥“一村一品”文化品牌作用的一个缩影。美丽乡村要落到实处,就要倡导“一村一品”,把人文沉淀下来,让文化产业、生态产业同步发展。

“太极志愿者服务队由一群热爱太极拳运动、热心公益、倡导健康的社会各界人士自愿组成,最初只有20余人,随着街道、村社干部,退休教师、社区居民等相继加入,现在已经发展到90余人。”丁家街道太极志愿服务项目负责人陶玉告诉记者。

自2017年该项目实施以来,太极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进广场、进社区、进学校,积极开展“义务教授太极,传播健康”志愿服务,通过义务教学来传承国粹,让太极运动成为广大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丰富了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除此之外,太极志愿服务队员们还利用自己的特长,走大街、串小巷,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社区志愿者在辖区进行垃圾清理,改善人居环境;每月开展“禁毒宣传”志愿服务活动,耐心地给群众讲解毒品的危害,使老百姓对毒品的认识进一步提升……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沙堆社区太极志愿服务队外,石垭村的大傩舞也是街道聚力打造的“一村一品”文化品牌之一。傩舞是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是傩仪中的舞蹈部分,对傩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7年4月,璧山大傩舞被列入重庆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具有古朴粗犷、原生态的特质。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这一天,丁家街道石垭村村民都会举办“傩舞”民俗表演活动闹元宵,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把平安、健康的祝愿送至千家万户。

“‘一村一品’,让我们的乡村各美其美,也让村民们的文化生活‘富’了起来。”该街道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利用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地方人文资源,深度挖掘革命历史故事,结合非遗项目大傩舞、千年古刹历山寺等文旅地标资源,建好乡情陈列馆,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让街道成为历史底蕴深厚、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记者 王淼 见习记者 张翠莲 文/图)


【打印正文】
责任编辑:bs_bj09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璧山网”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璧山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璧山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推荐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战‘疫’一线党旗红”
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
要闻 深度 评论 报告 景点 美食 攻略 政务 直播 专题 形象 产业 文卫 微信 微博 APP 图库 璧山新闻 璧山报
主办:中共重庆市璧山区委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丨 运营维护:重庆市璧山区融媒体中心 丨 关于我们 丨 广告服务 丨 意见反馈
璧山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13 bsw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