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狮子乡中心校革命据点的建立
1949年夏,党在璧南地区,乃至东山外的巴县龙凤乡,已建立了党的支部或小组,并在璧南的一些乡村,找到了几个社会职业,党组织派出个别党员和积极分子前往开辟工作。为把党的工作向南发展,特区工委批准成立狮子特支,书记由陈馨德担任。
狮子中心校时任校长,系本乡大地主家的一个纨绔子弟,因不学无术,误人子弟,且生活糜烂,沉湎酒色,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其人品及作为极为不满。为了在璧南地区建立党的活动据点,党组织充分利用陈馨德的社会关系和学历高的优势,促使陈馨德取代狮子乡中心校原校长的职位。
在狮子乡特支的具体指导下,由陈馨德出面,联合狮子乡的进步教师、部分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关系,趁教育界“六腊之战”的机会,在县、乡协助下,县教育科免去中心校原校长职务,委任陈馨德为狮子乡中心校校长。通过这场斗争,取得该乡的教育大权,团结了一些进步青年,党在璧南地区的活动据点也胜利建成。
此外,特区工委还在依凤的二郎庙,借“特别党员”胡正刚的社会地位,办了一所私立大同小学,安置了几名党员和“六一”社社员任教。
上述据点的建立,使地下党员、“六一”社社员和积极分子有了合法的社会职业作掩护,更便于进行革命活动;同时还接纳和安置了数批从第一线或其他地方撤退、转移来的同志,保存了革命力量。
4.地下武装力量的建立和发展
1949年4月,巴县白市驿支部璧山分支的曾祥云获知,正兴乡自卫队队长叶公达对国民党极为不满,有投向共产党之意。他将这一情况向龚大野作了汇报,龚大野当即嘱咐曾祥云利用其与叶公达的老关系,继续接触,观其是否有诚意。经多次接触、交谈,并经分支反复分析研究决定,由龚大野和杨竞两人去正兴场,在一农家约见了叶公达,委任其为分支领导下的“璧山县游击队长”,意在以叶公达掌握的自卫队作为地下武装的基础,决心在正兴乡、太和乡一带建立党的武装斗争据点,叶公达欣然同意并接受分支的意见。分支指定曾祥云与叶公达经常保持联系,并派王文哲去正兴场建立党小组。之后,分支又研究决定,青木关的新青社社员除留少数人坚守岗位外,其余尽数拉上山去搞武装斗争。
1949年秋,正当地下党贯彻执行“迎接解放,配合接管”的方针时,国民党反动派及封建势力不甘灭亡,企图作最后挣扎。乡、保政权纷纷成立“自卫队”,县国民政府遵照重庆警备司令部命令,组织“反共保民军”。一些地主、富农也把枪弹发给他们的佃户,看家护院。针对这一情况,璧山特区工委将计就计,发动各地共产党员、“六一”社员、新农会会员及积极分子开展“背枪运动”,乘机打入敌人组织,将敌人的枪背到自己人背上。经各地党组织周密细致的工作,采取各种方法,掌握了大量的武器弹药,有的党员或积极分子还当上了乡、保两级的自卫队头目。仅大路、六塘、七塘、依凤四乡中,党组织掌握的枪就有360余支,并组织了多支归党指挥的武装队伍。这些队伍都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后因全国解放在即,上级指示不再搞武装斗争,这一行动便未付诸实施。但这支武装力量在解放前夕为维护社会秩序、防止敌特破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塘乡三保党支部书记梁国雄,遵照党组织决定,经过一番努力,于1949年6月25日担任了七塘乡乡长。在开展背枪运动时,他以几名党员为骨干,借扩大乡丁队伍、维持地方秩序名义,组织了一支拥有120余人的自卫队,驻扎在四保,把守去临江乡和八塘乡的隘口,卡住通往北碚、合川的大道。11月底,国民党溃军路经此地时,他们伺机狙击,俘虏敌军官兵160余人,缴获长短枪100多支、机枪4挺、六○炮和山炮数门,还缴获不少军用物资,随后全部交给了人民解放军。
同年11月29日,璧山特区工委获知国民党璧山县末任县长徐中晟企图弃职潜逃,路经六塘逃往北碚。工委书记刘永贵立即赶往六塘王长明家,同支部几名党员研究决定,先由特别党员刘明文以乡民代表主席身份出面接待,劝其留下。徐中晟不听劝阻,执意当晚前往北碚,劝阻无效,六塘党支部果断组织20多人的武装,于当晚10时在六塘乡四保水磨溪桥边将徐中晟成功截获。
革命据点的成功建立,使党的工作不断扩大,不仅在工农群众中能如鱼得水地开展工作,而且对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也不断打开新的局面,使党的领导机关耳聪目明,特区党组织得以安全、健康地发展,革命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地下武装的建立和发展,为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人心,实现新旧政府顺利交接都起到较好的作用。
(区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