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璧山特区工委为了使党的工作扎根于群众,发动党员和积极分子,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广泛建立统一战线,四处活动,寻找社会职业,建立革命据点和发展地下武装。
1.大道中小学革命据点的建立
抗日战争时期,全国战时儿童保育总会第五保育院迁来璧山,驻大路乡宝光寺。抗战胜利后,保育院迁走,大路乡的开明人士何声一,凭借其与保育院的友好关系,接受并利用保育院的房屋、图书和设备,在保育院的旧址办了一所私立大道小学校,何声一任校长。其宗旨在于为地方办公益事业,为家乡谋福利。
大路乡蒋宏修,时任该乡乡民代表主席,企图把大道小学夺归他办。于是何声一、蒋宏修两人发生矛盾。后由本乡士绅、时任县参议会副参议长的傅友仁出面调解,彼此作了让步,即大路乡中心校由蒋姓人任校长,大道小学仍归何家开办,并将大道小学由乡下的宝光寺迁到大路场街上的东岳庙,由何元德任校长,傅友仁任董事长,何声一任常务董事。
此时的大道小学因系私立,不但经费困难,尤感师资缺乏,难以持续下去。1948年7月,特支书记刘永贵得知这一消息,立即同支委胡浩分析研究,认为应当把这个学校接过来,由党组织掌握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于是特支拟订了三项条件,征得中共上川东第三工委(即铜梁县中心县委)书记江伯言的同意,经赵光德从中沟通后,特支以“董事长、常务董事、分别由傅友仁、何声一担任,何元德任校长;学校教务、教师由特支负责安排;保证教师每月两斗大米的基本费用”为条件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
是年8月,刘永贵和胡浩去重庆母校民建中学请求教师支援。民建中学当即推荐屈渭宾、张帮琇2人来校任教。特支决定由屈渭宾担任教导主任,具体负责学校的行政事务,然后通过屈渭宾与校长何元德商量教务和教职员工的人事安排。当年秋季开学时,安排来校任教的有袁仲仪、徐一平等人;次年,又先后安排了李济川、刘健公、张志荣、刘国俊、何声伟、赵先德、江震林、章雪玲、周飘萍、熊文芳、冉隆珍、马自珍、郝德辉、蒋维彦等人来校任教。还接收和安置了从上川东梁(山)、大(竹)地区转移来的蒋谦益、余万菊、陈孟久、唐祖美、熊源尚等人。
1948年10月,党组织吸收屈渭宾入党,批准袁仲仪重新入党。1949年初,建立了大道小学特支。同年春,璧山北区工委在大路乡原县立第三小学的旧址增办大道初中,特支更名为大道中小学特支。至此,党在大路乡的工作据点圆满建成。
2.六塘乡板凳湾革命据点的建立
六塘地处璧北古驿道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板凳湾是六塘乡第一保的一个农家大院,主人刘明文,出身地主家庭,本人成份职员,为人正直,重庆法政专科学校肄业,川康团务干部学校毕业,曾任川军少尉服务员,回乡后任过乡长、小学校长及煤厂、商行经理等职。1945年至1949年任六塘乡乡民代表主席、县参议会候补参议员。
1948年冬,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华西实验区璧山县接龙区办事处拟在六塘乡办一所“示范保校”。党组织获悉这一消息后,便确定由袁仲仪负责,设法把“示范保校”控制在党组织手里。鉴于刘明文在接龙、六塘、七塘一带具有较高声望,并实际控制着六塘乡公所,1948年12月,由袁仲仪介绍,璧山特支批准刘明文为“特别党员”。
1949年1月,党组织又吸收刘明文的外甥、进步青年知识分子王长明入党。同时,袁仲仪指导刘明文、王长明二人分头活动,力争将“示范保校”办在刘明文家,意在建立党的据点。
王长明利用他与平教会晏阳初之侄接龙办事处主任晏东升相熟的关系,建议把示范保校办在板凳湾。刘明文则凭借其地位和声望,向平教会县、区办事处力争,并自愿提供校舍和物资援助,因而获得平教会批准。
1949年2月,正式建立“平教会华西实验区璧山县六塘乡板凳湾示范保校”。特支派大道小学教师张黎(张邦琇)、徐一平、刘国俊与当地的王长明、陈安民一道开展工作,并安置了从第一线撤下来的徐世英(余子卿)到校任教。
1949年3月,成立六塘乡党支部,由王长明任书记。这样,板凳湾示范保校名义上归平教会领导,实权却由党组织掌握,成为璧山党组织的第二个活动据点。(区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