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区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召开。会议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全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加快建设“科技璧山、创新璧山”指明了方向,绘就了蓝图。各项安排部署精准务实,发展目标振奋人心。
如何贯彻落实全会精神?记者专访了璧山高新区管委会、区发展改革委、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公司、区经济信息委、区科技局、重庆国科量子通信网络有限公司、重庆宗申车辆有限公司、重庆嘉之树农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围绕全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谈思路、话未来。
璧山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刘志鸣
璧山高新区将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持续完善“1+3+N”科技创新体系,牢固树立创新思维,建好用好科技创新平台,构建闭环创新生态,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生产能力。并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耦合,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等产业,培育现代工业体系。
同时,全力打造全链条、全周期、全方位创新服务体系,出台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构筑多元资金链,加大对创新扶持力度,创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生态,倾力打造科技创新友好城。
区发展改革委主任
刘兆奎
全会就科技创新定方向、提举措、出政策,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区发展改革委将多维度、全链条打造“企业吹哨、部门报到”营商环境平台,立足于线上线下、点面结合破题、内外环境整合并重,将这一机制导入科创领域、团队。并整合资金资源资产,创新投融资,扩大社会投资,“瘦身”政府投资,为扶持科创提供资源保障。
同时,积极推动梳理和整合、规划科创扶持政策,细化解读和宣传政策措施,增强科创企业获得感。持续协同用好“八大资金池”,利用大数据信用画像给科创企业赋能,打造更多科创融资信用场景,推动科技与金融共荣共生。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公司董事长
陈锦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将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强化配套保障,高质量建设生态社区,推进共享中试平台建设,建立传感器封装测试中试线以及传感方向专业研究院,重点攻克加工工艺、封装测试等共性关键技术,设计制造高价值产品。
此外,围绕上市目标开展规划建设,持续完善研究院市场化机制,提高规模效益,规范法人财产管理,委托专业公司进行上市指导,强化科技成果转化金融体系建设,探索以研究院为主体,联合政府、社会资本成立产业化基金,设计投资基金具体退出路径,实现良性循环,为我区经济增收和科技创新作出贡献。
区经济信息委主任
杨俊
全会围绕全面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对接下来的工作进行了部署,有高度、接地气。2020年,我区新增了市级研发机构6家、区级研发机构14家,今年,区经济信息委将组织13家企业申报市级技术中心。
目前,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180家建立了研发机构,占规上企业47%。这个成绩极大地提振了我们的信心,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引导璧山企业重视科技创新,增强企业转型升级的信心及动力,助力企业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更好更快地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科技璧山、创新璧山”。
区科技局局长
周梁
区科技局将以本次全会精神作为今后工作的行动指南,不断完善创新政策,落实科研松绑改革举措,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培育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孵化器等创新平台,进行核心技术攻关,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引进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转化基地、创新创业团队,打造首尾相连的创新闭环,提升成果转化、产业生成,技术迭代的能力。
同时,建立科技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发挥企业科技创新联盟、协同带动作用,定期推出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壮大种子基金,力争到2025年前,科技型企业达到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
重庆国科量子通信网络有限公司总经理
黄伟
重庆国科量子通信网络公司将响应全会号召,建好科研、产业落地的承载空间,持续加强服务企业科技供给,多渠道引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原创成果,构建高效便捷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下一步,公司将持续在璧山积极探索,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并建立璧山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以璧山为中心,整合全国信息结算和运维管理,助力璧山在量子通信领域成为全国的亮点和焦点。
重庆宗申车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士诚
全会提出要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主题明确、目标清晰,内容丰富全面,为我们企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会后,我们将运用好政府的扶持政策,在人才引进、技术转化、产品创新等方面下足功夫,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营造崇尚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不断推动企业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的成果转换,为璧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科技创新高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庆嘉之树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蔡金东
全会提出了加快建设“科技璧山、创新璧山”的目标。下一步,公司将紧紧围绕区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主要在技术上进行创新,实现生产标准化、绿色化、机械化和智能化。同时,进一步拓展现代农业发展新空间,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农产品监测、品牌营销、利益联结等“五大系统”有机耦合,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供给多元化、产业融合化,将农民利益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紧密联结,共享科技创新成果。(记者 何燕雯 冉杰 杨文广 朱大亮 廖健韬 王淼 罗凌 苏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