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白市驿支部璧山分支的建立
1948年2月,为了控制白市驿飞机场,便于转移、疏散我党人员,川东临委秘书长肖泽宽决定建立白市驿支部,支部书记由龚大野担任。同年4月,川东临委遭破坏,龚大野撤离白市驿。
1949年初,龚大野与上级取得联系,决定党组织向璧山延伸发展。是年1月,龚大野决定发展从川北转移回来的杨竞入党,后又陆续吸收璧山正兴乡的曾祥云、王文哲和青木关乡中心校教师章润珩入党。与此同时,龚大野决定在璧山建立新的活动据点。经杨竞与当年璧师校同学、时任璧山县青木乡中心小学校长且与地下党员有过接触、思想进步的郑履中取得联系,将龚大野、龚芷扬(党员)安排在青木关小学教书;杨竞则由郑履中父亲郑九恩、刘冰若介绍,到璧中校任国文教员。
1949年5月,“中共白市驿支部璧山分支委员会”在璧山县青木关正式成立,分支机关设在青木关小学。由龚大野任书记,龚芷扬任组织委员,杨竞任宣传委员,章润珩任保卫委员。
青木关地处成渝、渝碚公路交汇点,扼守东、西、北三方要道,地形险要,距白市驿机场仅60公里,是国民党非常看重的地方,专门在此设立了军、警、宪、特联合检查站,镇上驻有宪兵队、内二警,还有公开的军统特务和着便衣的中统特务。为了巩固青木关小学这块阵地,分支开展了多项工作。
用马列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坚定革命意志。分支除了组织党员在校内小组生活会中学习党的文件及革命理论外,还利用个别联系的方法,组织进步青年学习,通过交谈学习心得,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辅导。学习材料除由支部从重庆带来的文件、书刊外,分支还专门派人去重庆图书馆借出许多当时禁阅的书籍运回学校,在进步青年教师中传阅。这些书籍有《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大众哲学》《人民公敌蒋介石》《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还有一些革命文艺书刊如《李家庄的变迁》《李有才板话》等进步读物。
加强对外宣传工作。分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和师生的闲谈时宣讲时事政治和革命理论,并编印了《腊叶》《青鸟》等油印小报供师生阅读,还编印了革命歌曲集《晓歌丛刊》一、二辑,在师生中传唱,如《苏联国歌》《山那边好地方》《古怪歌》《我们的队伍来了》等等。通过文娱形式对师生和群众进行革命宣传,既丰富了师生的课余生活,又灌输了革命思想,提高了群众的革命觉悟。
大力发展新青社组织。1948年,重庆、川东党组织遭受重大破坏。是年12月,川东临委根据上海局领导指示,在重庆“六一”社基础上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社”。1949年在对党组织的发展控制极为严格的情况下,主要发展“新青社”社员。“新青社”是党领导下的外围组织,川东特委指示,“要把群众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和在大破坏后白色恐怖下经受了考验的积极分子,严密地组织起来,团结在党的周围,作为依靠力量”,通过这个组织去团结广大进步群众。
1949年夏,璧山分支认为,对积极分子经过几个月的考察和学习、谈心,已经培养成熟。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先后发展了校长郑履中、教师叶如玉、涂化灵、李冰及青木关中学学生陈邦凤、罗通贵等入社,编为一个小组,由分支组织委员龚芷扬担任组长。
(区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