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

平创半导体研究院研发的全碳化硅充电桩投入运营

峰极智能科技研究院工作人员正在调试新产品

云巴在城市上空穿行
璧山区融媒体中心深度报道组 文/图
城市上空,全自动无人驾驶的云巴穿行而过;生产车间,1.35厘米薄的刀片电池量产下线;发布会上,仅30微米厚的Micro LED手表重磅面世;实验室内,可承载2.0T及更大功率发动机的8速DCT变速器研发成功……缙云山麓、魅力璧山,一张张响亮的科创名片频频亮相。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重庆)科学城等国家战略和全市部署为璧山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如今 ,璧山已累计培育企业新型独立研发机构27个,科技型企业822家,高新技术企业220家,4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全区R&D占比达2.95%,已有180家企业单独设立研究院,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1件。累计引进培育实验室、技术中心、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研发机构172个,占比达到41%。一项项创新技术、一家家科技型企业、一个个研发机构的聚集,汇聚起一条条创新“智流”,激活璧山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
以院强研
注入源头活水
当前,碳达峰、碳中和是热词,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各类清洁能源进入民众的视野。在诸多清洁能源当中,氢能由于可取自于水,燃烧后又变成无任何污染的纯净水,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被称为21世纪最有潜力的绿色能源。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更是我国乃至世界能源转型和产业调整的重大战略方向。
6月2日,走进重庆创新燃料电池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加紧对新产品进行小批量试制生产,只见他们将一张纤薄如纸的金属双极板与膜电极等逐个整齐排列,不一会儿,一个完整的氢燃料电池电堆就组装完成了。
该研究院负责人刘德满介绍,经过技术攻关,我们自主开发了金属双极板制造的新工艺与方法,厚度更薄、重量更轻、性能更优越,最重要的是成本降低了80%,国内、新加坡等多家公司已下单使用。
而这仅是该研究院科技成果的冰山一角。2020年4月,璧山与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联合成立了重庆创新燃料电池技术产业研究院,致力于轻型高功率密度氢燃料电池的研发与产业化,其自主研发的波纹板、金属双极板PVD涂层工艺以及膜电极产品性能已达国际领先水平,超轻空冷式燃料电池系统应用于便携式电源、无人机电源、轻型赛车等多个领域。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们要瞄准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着力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突破,夯实科技璧山、创新璧山建设的根基。”区现代工业发展促进中心负责人表示。
为此,璧山加快构建“1+3+N”科技创新体系,坚持从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成果孵化三个方向发力,扎实抓好科技创新生态化建设,成立了国资背景的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等一批研究院,以政府引导、市场化合作方式建成科技成果引入的“管道”,让一大批有市场潜力的科研成果被“唤醒”,迈入应用化阶段。
针对科创投入高、融资难问题,璧山则通过搭建一批中试平台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企业的帮扶由单纯的政府财政支持转为通过基金引导,采用“资金变基金”“间接补”“后补助”等资助方式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同时,通过发挥资金放大效应,带动社会资本共同构建服务“高精尖”产业资金链,组建了总规模3000万元的创业种子投资基金、2亿元的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3亿元的高新技术股权投资基金。
在政府“有形之手”支持下,无线电能传输、工业搬运机器人、纳米银柔性触控屏智慧黑板等一项项前沿科技成果层出不穷。瞄准带动面广的“源创新”,璧山交出了一份令人羡慕的答卷:去年,全年新增发明专利申请量493件,新增授权量109件,新增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72件,位居全市第一。
以院引智
播撒科创种子
“科技创新力的竞争,核心在于人,尤其是基础研究领域。”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锦说,能不能吸引战略科学家来引领,能不能集聚最优秀的青年人才来传承,是在科技发展中拥有可持续发展力的关键所在。
5月8日,四川省电子学会一行人来到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创新生态社区开展项目对接活动,来自中电30所、川大、电子科大等单位的30余名专家教授就璧山科技创新发展建言献策。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最新科技成果,涵盖微电子、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应用磁学、电子测量仪器等多个领域。
“璧山就像一块沃土,我们带着种子过来,在这生根发芽。”电子科大材料学院教授吴孟强对璧山的科创环境“一见倾心”,主动表示希望将其研发的新型纳米墙CMOS集成电路项目在璧落地,真正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而这样的场景在璧山屡见不鲜。在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的助推下,去年10月31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联盟在璧山应运而生,川渝两地高校、科研院所、民营企业等以众星拱卫之势纷至沓来,各类高价值专利、产业化项目及高端人才等优势资源聚集于此,为璧山科技创新发展装上了加速器。
与此同时,璧山还依托平创半导体研究院、华创智能科技研究院等现有研究院建设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合“双一流”高校共建研究生实习基地,搭建起高端人才科研实践平台,先后为孵化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80余名,切实推进“产学研”融合。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璧山将布好“高端产业链”招揽人才,建好“创新大平台”集聚人才,全心全意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工作,通过实行年薪制、项目工资制等方法引进高层次或紧缺人才,并提前收集分析企业需求,引导在璧院校开设对口专业,支持校企合作建立教育培训基地,推动政、校、企联动订单式培养人才,实现人才供需精准对接。
近年来,璧山以“近悦远来”为目标,打造“引育用留”全链条,引才成效明显。去年全年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前沿行业创新人才1100余人,居全市前列。
以院孵企
孕育创新增量
“天湖花园11栋2单元-45空开出现单相漏电,测量值达26mA……”5月28日,在重庆峰极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全用电智慧管控云平台突然发出红色警报,工作人员随即点击屏幕查看具体风险事件、地点等,并安排人员及时前去维修。
据了解,这台设备就是该公司自主研发的电气火灾智能监控预警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与传统的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直接跳闸不同,该系统通过在入户配电箱、楼层强电井、小区配电房等地安装前端智慧设备,实时监控运行环境、运行参数等,通过5G边缘计算终端,及时传输各类数据,准确把握现场状况,指导故障排除或应急措施,即可实现防患于未“燃”。
璧山通过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参股合作,提供中试环节和开发资金等形式,让该公司成功创建了自己的企业,并主动将其智能用电新产品在辖区老旧小区居民家中应用。
据了解,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自2019年6月成立以来,已先后对接洽谈柔性薄膜、中创鼎新、EPET等科技项目100余个,孵化落地了13家新科技企业。2021年上半年,研究院及所有孵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342.7万元,同比增长234.67%。此外,研究院公司、平创、华创、峰极、鼎旺5家企业正按照上市标准开展公司规划建设。
以院兴产
汇聚万木成林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集群”之意在于共享、共生与共赢。春风化雨,璧山区以研究院为土壤,让植根其中的创新要素生发蔓延、枝连成荫。
自2019年9月,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正式落户璧山以来,不到两年时间,该院已提交专利申请674件,诞生出P0.375全球首个玻璃基板上最小间距的Micro LED显示屏,业界量产芯片尺寸1/4的Micro LED超小尺寸芯片等多项全球“首创”技术。
而就在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不远处,康佳半导体光电科技园正在紧张建设中,达产后将可实现年产值100亿元。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技术副总监忻海辉说,这种“研究院+产业园”模式旨在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耦合,围绕Micro LED核心技术,康佳还将推动以Micro LED为中间产品布局车载装备、运动装备等产业链,努力生成光电技术产业集群。
无独有偶,落户我区的另一家龙头企业——比亚迪,推出的刀片电池于2020年6月在璧量产。目前,这款被誉为2020年度7项“全球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之一的创新产品,已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产品供不应求。在2020年智博会上,比亚迪再次与璧山签约,将旗下电池研究业务剥离,在璧山成立电池研究总院,迁入3000人的科研团队,打造成国家级电池研发创新示范基地和动力电池产业全球研究中心。
除此之外,重庆盾之王安防设备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的警用防弹头盔、排爆服等,市场份额占到了全国三分之一;青山工业传动系统研究院的七档DCT(双离合变速器),填补了国内自主品牌自动变速器的空白,2020年产销量43万台,2021年预计销售70万台……
如今的璧山,一个个研发机构慕名而来,一粒粒创新种子扎根发芽,一批批创新产品迈步产业化,璧山创新主体的内在力量正在加速蓄积、喷薄释放,描绘出高质量发展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