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铁骨风范——黄蜀澄
2021-03-12
来源:

黄蜀澄(1906 ~ 1948),男。原名遵乐,字淑成。1906年生于璧山县定林乡铜瓦村2组(现重庆市璧山区丁家街道铜瓦村1组),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夏,北平大学工学院毕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共北平西城区委书记、北平市委临时负责人。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共万县中心县委书记和重庆沙磁中心区沙坪坝区委书记。

1.走上革命道路

1919年,黄蜀澄考入璧山县立第二高小(现丁家小学),在校成绩优良,品行好,深得国文老师叶文轩赞赏。1921年秋升入璧山县立中学,不但成绩名列前茅,而且乐于助人,因此深受师长器重,同学钦佩。是年,璧山中学生响应重庆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他在校积极活动,与同学们一道结队步行前往重庆市区,参加重庆的示威游行。

1925年夏,他在璧山中学毕业,抱着“工业救国”的思想,只身远走北京。次年秋,考入国立北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科。其时,正值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开始,国民革命思想普遍高涨,尤其在青年学生中支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人越来越多。在这种形势下,黄蜀澄阅读了《三民主义》《建国大纲》和《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特别是认真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以及《响导》等书刊,深受启发教育。他又见当时军阀割据,国弱民穷,苛政弊政,触目惊心,因而认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从此,他除努力学习功课外,更加积极地参加各种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活动,斗争意志坚强,行动英勇果敢。1927年3月,黄蜀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不久,适逢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公开叛变革命,残酷镇压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革命向低潮逆转。为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他奉党指示,向南疏散,借故休学,返回原籍璧山。

2.坚定信念为党工作

1928年秋,黄蜀澄返校复学,恢复了党组织关系。这时,北京改名北平,“北京高等工业学校”也并入“北平大学工学院”。1932年夏,黄蜀澄于北平大学工学院毕业。1932年初至1933年春,黄蜀澄先后担任中共北平西城区委书记和中共北平市委临时负责人,为党做了许多工作。如:为争取较好的学习条件,他组织了一系列的学生运动。收回被陆军测量学校占去的学生宿舍,要求增加教育经费,改换昏庸无为的院长等,都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1933年3月,党为了保存力量,采取“转移精干”的方针,他被列为首批转移人员,转回四川。上半年住在重庆,等候接转组织关系。不料那年夏天,重庆地方党组织负责人——中共江巴特支书记李烈光不幸被捕牺牲,重庆党组织遭到破坏,黄蜀澄未能与江巴特支接上关系,从而脱党。

1933年秋至1934年冬,黄蜀澄经傅一凡(傅世玙)介绍,去“云阳县中”任训育主任;1935年上半年,应徐伯图之聘,在“长寿县中”任训育主任。这两年间,他一方面以教育为职业,借以宣传革命。教学中利用教材合理的东西为我所用;在每天升降旗学生集会时,他做简要时事讲话,高举爱国、民主旗帜,联系川陕、鄂西革命根据地以及中央红军进湘黔的活动,启发学生认识客观是非,以革命思想进行启蒙教育。另一方面,他积极寻找党组织。

1935年秋至1936年冬,黄蜀澄应宋拓予之聘,到“江北县中”任教。那时的江北县城,位于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处的西北角。驻足江北,进入重庆市区,活动范围宽广得多。此间,黄蜀澄发起组织了两周聚餐一次的“转转会”,借以团结同志,交换情况。起初仅七八人,后来发展到二十多人。主要会员有覃正中、石国栋、傅一凡、徐伯图、曾似竹、江昌绪、何宗元。最后,漆鲁鱼也参加进来。

1937年春,应顾鹤皋之聘,黄蜀澄到重庆南温泉“四川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任训育主任。同年12月,经中共四川省工委批准,成立重庆市工委,书记漆鲁鱼。1938年春,经漆鲁鱼亲自审查,市工委恢复了黄蜀澄的党籍,即刻任省高工校的党支部书记。在省高工校的一年半时间里,他为党做了许多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他为傅一凡、徐伯图恢复了党籍,介绍覃正中、蒋兴鼎入党;同徐伯图等创办《生力军》周刊,为宣传团结抗日起了积极作用;扩大和发展“校学联”组织,进一步推动了校内外的抗日救亡运动;直接领导本校党支部和校学联,发展了30多名党员;为党输送了数十名进步青年去延安。

1939年3月,中共川东特委调黄蜀澄接任万县中心县委书记,与当地同志一道筹办私立国华中学,以此作为党的据点。他以数学教师身份为掩护,常驻学校。除搞好教学外,他还领导万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梁山(今梁平)、开县的地下党工作。同年7月,国华中学被反动派查封,黄蜀澄撤回重庆。

1939年9月,黄蜀澄调任重庆市沙磁区树人小学党支部副书记,其社会职业是该校教导主任。树人小学即树人学校(今重庆市第八中学),位于小龙坎正街,是中共沙磁区委联系工作、掩护干部的据点,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傅世玙不仅是黄蜀澄的璧山同乡,而且也是结交多年的革命战友。

1940年4月至8月,中共川东特委任命黄蜀澄为中共重庆市沙磁中心区沙坪坝区委书记,同时兼任沙磁中心区委委员。此间正值国民党反动派掀起反共恶浪之际,他为执行党的“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十六字方针,表现得沉着老练,机智勇敢;分析事物,全面深刻;处理问题,周密果断。在树人小学进进出出的20多名党员从未发生事故。

1941年3月4日,黄蜀澄奉命到江津双河乡曾德容家隐蔽。由于“皖南事变”的发生,川东特委制定紧急措施,进一步坚持“隐蔽”方针,针对党员不同情况,分别采取继续保持联系、保留关系、割断关系等处理办法,对黄蜀澄是“保留关系”。因此,他于同年7月,在双河乡接到通知:“保留党籍,停止活动,自行隐蔽,调查研究,到必要时,由组织恢复关系。”从此,他又同党组织中断了联系。

1941年9月,黄蜀澄到铜梁县平滩乡原省高工校校长顾鹤皋家做家庭教师。1942年11月,璧山党组织负责人文静吾去铜梁县城向他传达上级的指示:“你应去距重庆较远的地方。”1943年春,经覃正中介绍,黄蜀澄去川西邛崃县私立敬亭中学任教。从1943年春至1947年夏,除中途离校半年外,他在敬亭中学工作了四年,历任该校教师、主任、副校长、校长等职。

敬亭中学是邛崃县开明士绅、民盟盟员张开扬创办的,他自任校长和董事长,后由黄蜀澄任校长。学校有中共党员,也有民盟盟员。黄蜀澄在此虽无党的组织关系,但他以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对学生因材施教,对工作审时度势,以最大努力继续为党工作。他的寝室里贴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警句,以指导自己的言行。根据抗日战争形势,他对师生不断进行形势教育,号召学生们“读书不忘救国”。他生活简朴,待人和蔼可亲,师生关系融洽,教学认真负责。学生李万寿回忆说:“黄老师才华横溢,知识渊博,品德高尚,艰苦朴素,平易近人,教书育人,德高望重,他的一言一行,都使我终生难忘。”学生胡玉晋至今还珍藏着分别后黄蜀澄给他写的信和送的进步书刊,以表缅怀。

3.铁骨风范

1947年6月1日,国民党反动派为镇压全国学生掀起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在全国实行大逮捕。是日,黄蜀澄在敬亭中学被捕。6月7日,转囚于成都“四川省特委会监狱”。在狱中,他正气浩然,视死如归。虽被敌人刑讯吊打,竹板夹拶,石头压身,甚至受刑休克,但他始终守口如瓶,坚贞不屈。

黄蜀澄在长期的监狱斗争中,意志坚强,精神很好,组织难友们学习。发动了因反动当局克扣“囚粮”和不给患者治病的绝食斗争,都取得胜利。教育争取一名看守宪兵郭崇伯,成为黄蜀澄与监狱外有关同志的秘密交通员,为狱中难友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1948年元月,黄蜀澄经多方营救,被保释出狱就医。因在狱中受到严酷摧残,结核、肠炎加剧,医治无效,不幸于1948年3月12日在四川省立医院逝世,终年42岁。临终前,他还用颤抖的手写下了遗言:“我不行了,不能去延安……解放后好好工作。”

黄蜀澄牺牲后,敬亭中学几个学生坚决要求扶灵回乡安葬。途中,为避免麻烦,黄蜀澄的哥哥黄仪生多次劝阻扶灵学生,不要护送,最后才得以独自扶灵还乡。黄蜀澄的父亲黄壁仙主持葬礼,侄儿黄明先承灵。由傅一凡等起草墓碑文稿,刻石纪念。因为当时璧山是国统区,碑文只刻写了黄蜀澄的传统美德和爱国懿行。

1952年,川东区党委和川东行署,审定黄蜀澄为革命烈士。

1988年10月,为纪念黄蜀澄牺牲40周年,璧山县人民政府根据烈士生前好友、同为地下党员的傅世玙、徐崇林、徐伯图、覃正中等同志的建议,维修烈士墓,建立纪念碑。

(区委党史研究室)


【打印正文】
责任编辑:bs_bj09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璧山网”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璧山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璧山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推荐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战‘疫’一线党旗红”
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
要闻 深度 评论 报告 景点 美食 攻略 政务 直播 专题 形象 产业 文卫 微信 微博 APP 图库 璧山新闻 璧山报
主办:中共重庆市璧山区委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丨 运营维护:重庆市璧山区融媒体中心 丨 关于我们 丨 广告服务 丨 意见反馈
璧山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13 bsw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