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擘画科技创新蓝图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2021-03-08
来源:

从科学城(璧山)创新生态社区首期10万平方米投用,到西部(重庆)科技创新小镇、重庆产教融合生态区(大学城西区)相继动工开建;从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成功孵化11家科技企业,到重庆大学璧山先进技术研究院入驻科研团队30余个;从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创建成为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到比亚迪“刀片电池”获评全球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这些都是璧山科技创新结出的累累硕果。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则是推动时代变革的核心因素。近年来,璧山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等机遇,大力构建“1+3+N”科技创新体系,积极营造科技创新生态“小气候”,加快集聚和培育创新主体、创新平台,以创新为引领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科技璧山、创新璧山”正成为最闪亮的新名片。

建体系 

优化创新闭环生态

智能充电桩、银纳米导电薄膜、AI广告门禁系统……走进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中试平台,只见入孵企业工作人员正加紧对新产品进行小批量试制生产。这家成立不到2年的研究院,已成功孵化11家创新型企业,无一例外都是“研究院有限公司”。

“研究院突出‘金蛋孵金鸡、老树发新枝、真经真修炼’三项定位,统筹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资源,以项目为纽带,为科研成果提供全生命周期孵化服务,引进、集聚高端人才来璧创新创业,有效推动了璧山传统产业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负责人陈锦介绍说。

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只是我区建设3种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平台的其中之一。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生态理念,坚持一手抓研发创新、一手抓补链成群,依靠价值链、利益链、科技链、金融链、人才链“五大链条”有机耦合,加快构建“1+3+N”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创新闭环生态。

具体而言,“1”即打造科学城(璧山)创新生态社区,借助重庆大学城创新资源,引领人才聚集;“3”即从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成果孵化三个方向同时发力,建好3种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平台;“N”即推动若干企业自主创新。

在打造科学城(璧山)创新生态社区方面,促成中国“互联网+”大学城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比赛永久落户璧山,营造浓厚的科学氛围;大力建设“一老一小”友好城,竭力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聚合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实验室、技术中心、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推动科创资源共建共享;构建配套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开展产业链招商和培育,实现相关产业共生、互生、再生;引进种类多样的创投基金,形成从种子基金到天使基金再到产业引导基金的全链条金融资金。

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建好以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为代表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专注于靶向畅通科技成果孵化通道,争取随时都有上百个科技项目在平台上孵化,每年都有数十个高新技术企业生成;建好以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比亚迪动力电池研究院为代表的专业技术平台,专注于破解“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致力于掌握产业核心专利、核心技术、核心装备和行业话语权;建好以重庆大学璧山先进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政产学研”融合平台,专注于靶向推动原始创新并产业化,定点孵化高校所有的原创科研成果,开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直通车”。

在推动若干企业自主创新方面,通过大力实施“企业成长计划”,建设数字工厂、数字车间,用智能化为产业赋能,推动企业转型升级;采取“后补助”等资助方式扶持创新活动;鼓励民营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等方式实现企业创新出彩。

绘蓝图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2020年4月20日,市规划委员会和市城市提升领导小组会议召开,会上审议了《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明确了新时期下重庆建设科学城的规划范围,璧山就在其中。

“要充分发挥‘迎客厅’的创新功能,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面对新机遇,璧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并立足高标准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绘出了规划建设“一廊四组团”的蓝图。“一廊”即依托黛山大道形成科创走廊;“四组团”即科技创新小镇组团、璧泉组团、青杠—来凤组团、丁家组团。

细化来看,科技创新小镇组团包括西部(重庆)科技创新小镇、西部(国际)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区、重庆产教融合生态区(大学城西区),主要布局科研院所和创新平台,集聚产业人才,推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其中,科技创新小镇重点加大创业孵化、金融风投、产业基金、技术研究院等项目对接洽谈、签约落地力度,引进知名高校、优质科研单位、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等创新资源要素入驻,推动技术孵化迭代、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区重点探索建立大数据交易市场,聚力发展数字文创、信息安全、软件服务外包等产业。产教融合生态区重点引进一批应用型大学和职业院校,发展职业教育培训、人力资源服务等关联业态,打造一批校企实训基地。

璧泉组团全面提升国家智能化示范园区、中意(中欧)创新产业园、中新合作智慧区、重庆台商工业园、中小企业家园等开放平台能级,形成“平台集聚—企业集聚—产业集聚”的良性循环。

青杠—来凤组团主要承担综合公共服务和商业商务功能,依托璧南河、缙云山打造高品质居住配套区;丁家组团打造航空门户枢纽,建设与全球城市24小时同频联动的国际城。

强主体 

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有了宏伟的蓝图、建了完整的体系,那么如何驱动全区企业自主创新,推动企业技术革新就是璧山需要解答的问题。

“在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找定位,在全市‘一区两群’发展中找位置,在科技竞争领先一步中找先机,在与全区三大平台互动中找呼应,多维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及时创新。”这正是璧山的思量。

针对科创投入高、融资难问题,璧山通过搭建一批中试平台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企业的帮扶由单纯的政府财政支持转为通过基金引导,采用“资金变基金”“间接补”“后补助”等资助方式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同时,通过发挥资金放大效应,带动社会资本共同构建服务“高精尖”产业资金链,组建了总规模3000万元的创业种子投资基金、1亿元的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3亿元的高新技术股权投资基金。2020年,璧山共计兑现高新技术企业、科技计划项目奖金1554万元,孵化器、研发机构建设等奖补资金2677万元,专利资助249.7万元;95家科技型企业获得知识价值信用贷款1.9亿元,累计发放234笔知识价值信用贷款4.2亿元。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在吸引高新技术人才方面,我区每年投入上亿元,由政府提供住房补贴、安家补助、体检费、现金奖励等,对高级人才的资助金额,最高可达200万元。同时建好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分级分类发放人才绿卡,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去年,全区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前沿行业创新人才1100余人。

资金保障、人才保障、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种种措施让璧山创新创业环境焕然一新,企业创新显露精彩:新增科技型企业450家、高新技术企业10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达47%,新认定市级研发机构28家,引进培育“创业黑马”等孵化器3家,新培育申报市级重点实验室3家……

新时代,重任在肩。新征程,使命在肩。如今,依靠科技创新,璧山正朝着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奋勇前行。(首席记者 熊浩)


【打印正文】
责任编辑:bs_bj09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璧山网”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璧山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璧山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推荐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战‘疫’一线党旗红”
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
要闻 深度 评论 报告 景点 美食 攻略 政务 直播 专题 形象 产业 文卫 微信 微博 APP 图库 璧山新闻 璧山报
主办:中共重庆市璧山区委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丨 运营维护:重庆市璧山区融媒体中心 丨 关于我们 丨 广告服务 丨 意见反馈
璧山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13 bsw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