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不少父母带着孩子到图书馆看书
这是一座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公共文化阳光雨露的城市。
白日,众多社区、乡村文化服务中心文墨飘香,丝竹交响;傍晚,遍布城乡的文体广场人潮涌动,舞步翩跹;周末,大剧院等各场馆里频频推出高水平的免费艺术大展,让观众大呼过瘾;节日里,城市广场、乡间大院,文化盛事接连不断……
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场景,构成了璧山生动丰富的文化景致。回顾“十三五”,对璧山而言,“丰满”的不仅仅是经济、科技,更有文化和精神。过去五年,我区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着力繁荣文化精品创作,切实传承保护文化遗产,持续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事业和产业迎来了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新局面,也让更多的百姓得到文化滋养,营造出直抵内心的幸福感。
文化阵地覆盖城乡
“这个动作得调整一下,手要摆得有力度,伸直一点。”3月1日,璧泉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里的排练室很是热闹,群众们正伴着欢快的音乐翩翩起舞,舞蹈老师则不时为大家纠正动作。
这样的场景在璧泉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时常可见。该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总面积约8600平方米,图书阅览室、多功能厅、排练厅、展览厅、健身室、乒乓球室、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一应俱全,可为居民免费提供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全方位服务,成了周边居民闲暇时的好去处。
“以前吃完饭就闷在家里看电视,现在每天来这里健健身、跳跳舞,心情好了身体也更健康。”51岁的居民舒春燕笑得合不拢嘴,直言自己的生活越来越舒心。
璧泉街道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正是我区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缩影。为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区分三年建设镇街、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截至2020年底,全区15个镇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面升级,187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投用,覆盖率达100%。
此外,2016年10月,总建筑面积7800㎡的区文化馆新馆建成投用;2020年初,总建筑面积25100㎡的区图书馆新馆正式投用,设计藏书量135万册,拥有阅览座位2000个;区图书馆分馆更是覆盖15个镇街,先后建有22个分馆、24个流通点;依托流动图书车,每月固定送阅读、送展览、送讲座到镇街的社区……这些家门口的“文化驿站”,就像一张张文化名片,记载着市民的文化生活,也点缀了城市的文化风貌。
线下阵地遍地开花,线上阵地也日益完善。我区还全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工程,将文化阵地延伸至线上,通过对接重庆市文化云平台,建成我区统一的公共数字文化平台,目前已建成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真正使城乡广大居民足不出村(社区)就可以学有学处、乐有乐处、玩有玩处。
惠民演出丰富多彩

川剧表演进基层

精彩的音乐剧
2020年12月25日晚,区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座无虚席,音乐剧《我是川军》正在这里精彩上演。随着剧中不愿杀生的和尚拿起了枪,一门心思想着唱好川剧的演员和敌人扭打肉搏,精彩的演出将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观众深受感染,掌声经久不息。
最近几年,到大剧院看演出已经成了璧山市民及游客品味文化、享受生活的新风尚。细细赏罢便惊喜地发现,这里既有本地老调,也有京腔古韵,既有名家话剧,还有歌剧芭蕾,尽显人文情怀。
“以前只能在电视上观看这种高品质的演出,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免费欣赏到,真是太幸福了!”区大剧院门口,市民杨旭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一桌“盛宴”受到交口称赞,背后必定凝结着“厨师”们的心血,文化惠民更是如此。“十三五”期间,我区持续打造各类品牌文化活动,每年坚持举办“百姓舞台”、读书月、艺术之星、广场舞大赛等群众活动,开展“放歌新时代、共圆小康梦”送戏曲下乡等活动,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庆元旦新年音乐会等大型晚会,引进国内外著名戏剧、相声等精彩演出……演出场次达3000余场左右,宛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奏出了文化惠民的华彩乐章。
“对于基层而言,不仅要‘送文化’,还要‘种文化’。”区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要让文化服务更好地向城乡基层末梢延伸,不仅要将精神食粮送到社区院坝、田间地头,还要在基层“种文化”,引导和鼓励群众自创自办、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自主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增强基层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让文化种子在群众中生根开花结果,实现自我涵养、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为此,我区大力挖掘本土文艺资源,提升文艺原创力,加强文艺队伍建设,先后创作音乐、舞蹈、小品、书法、摄影、漫画等文艺作品967项,荣获国家级奖项1个,市级奖项27个。同时,我区还以传唱中华古诗词歌曲为核心,打造龚琳娜璧山少儿合唱团,并受邀参加央视“经典咏流传”、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等节目演出。
也正是这一系列群众活动,为基层百姓搭建了舞台,工人、农民、老者、稚童等纷纷从台下走到台上、由观众变成演员,成为文化发展的创造主体、表现主体、传承主体。
我区还应势而谋,开设戏曲、舞蹈、正音、快板、经典诵读等文化公益培训,五年间,数以万计的业余文艺爱好者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成为活跃在各类文艺演出活动中的“精兵强将”。
守护传承“文化家底”

市民体验非遗技艺
一方小小的棉布可以用来做什么?在璧山“正则绣”非遗传承人陈琦的手中,它可以变幻成各种活灵活现的飞鸟走兽工艺品,可以制成精致又舒适的枕套、手提包、屏风、团扇等系列产品。
“自己一个人继承师门手艺是小传承,让更多的人喜欢并参与进来,那是大传承。”陈琦说,也正因这一想法,正则绣技艺走进千家万户,文风小学将正则绣纳入小学生课程培养计划、区社区教育学院定期开设正则绣培训……“非遗”不再遥不可及,而成为了群众触手可及的传统艺术。
这样的场景,在璧山比比皆是。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璧山儿女共同的文化养分和精神标志,为了让文化“活起来”“火起来”,我区不断加大对非遗的传承保护、挖掘整理、管理利用,深入挖掘古道、耕读、状元、儒家等璧山历史文化资源,先后完成100余个璧山小故事的挖掘整理,2处文物保护单位、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别晋级为市(省)级,1人分别被评为全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非遗保护先进个人。
目前,全区共有936处不可移动文物,7处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7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点842处;馆藏文物955件(国家二级文物13件、三级文物49件);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个,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3个。
文化资源的活态保护,离不开传播与共享。就在秀湖国际非遗手艺特色小镇,楼亭台榭间隐藏着30余个非遗文化展馆,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学泥塑、微刻技艺、手工制鞋技艺、古法造纸、竹编、正则绣、相声等技艺,让传统文化之美被更多人了解和热爱。

陈琦对学生的正则绣作品进行指导
“我们将持续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打造主城都市区‘迎客厅’为目标,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区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将持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镇、村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加快建设区博物馆、区美术馆、重庆市非遗博览园,抓好“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全面提升服务效能。
同时,我区还将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及合理利用,打造一批全市乃至全国知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进一步扩大“璧山微刻”“来凤鱼”“璧山兔”品牌影响力。充分挖掘地域文化旅游特色资源,打造《璧山鼓韵》《稻田欢歌》《大傩舞+汉族火把节》等特色文化旅游活动品牌,持续推出文化品牌赛事活动,在深入挖掘保护璧山特色文化资源的同时,结合璧山新风貌新人物新时代特点,创作更多优秀作品和舞台精品,让文化这个支点撬动璧山高质量发展。(记者 尹秀秀)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