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德惠正在喂养兔子
“获得这个荣誉,是大家对我的信任。大家一起致富,才是对我最大的肯定。”3月2日,记者在健龙镇小河村采访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魏德惠时,她心潮澎拜。
今年55岁的魏德惠是村里人尽皆知的“养兔专家”,村民们一提起她都纷纷点赞。
2012年,魏德惠和丈夫在上海打工,因为家中老母亲病重,因此独自辞工回了老家。“母亲一个月的医药费要好几百,女儿也正是上学要用钱的时候,三辈人用着丈夫寄回来的1000多块钱生活费,日子真快熬不下去了。”2013年,魏德惠一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当上贫困户不是光彩的事,我不能坐等着别人来救济。”魏德惠主动找到村干部,一起想办法解决困难。“重新干回你的老本行,还怕挣不上钱?”村干部一语点醒了她。发展养兔,不仅成本低,还省工省力,再加上自己又有经验,只要肯干,挣钱不一定比之前打工少。
说干就干!要养好兔子,首先得有地方,魏德惠开始自己动手搭建起兔舍。材料成本高,就捡一些别人丢弃的砖瓦;请不起工人,就自己拌水泥、平地基。这个时候,丈夫也从上海辞工回家,两口子齐心协力,很快就搭起了一间60平方米的砖房,又自制了两排用木板和铁丝加固的兔笼,再去镇上精心挑选了十来只兔子,开始了他们的养兔之路。
刚开始,兔子养殖并不顺利。有段时间兔子长到三四斤要出栏的时候,开始接二连三地生病,这可愁坏了夫妻俩。魏德惠赶紧向农技中心的工作人员请教,得知是疫苗有问题,夫妻俩连续跑了好几个镇街买回新疫苗,自己摸索着打针,熬通宵给兔子完成了接种。
夫妻俩肯用心、能吃苦,几乎把所有心血和精力都放在养兔上。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养兔的成活率大大提高,慢慢地从10多只发展到80多只。到2014年,夫妻俩又建好一间新兔舍,当年共计出栏了3000多只肉兔,带来了2万余元的收入。2015年,魏德惠一家顺利摘掉了“穷帽”。
脱贫后,魏德惠夫妻开始酝酿一个更大的计划。在政府帮助下,他们申请到5万元的小额信贷,建好了两间400多平方米的高标准兔棚,装上了更加科学齐全的设备,走上了规模化养殖道路,养殖效益也大大提高。去年夫妻俩养兔收入近20万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逐渐走上致富路的魏德惠夫妻并没有忘记党和政府给予的关怀,也没有忘记乡亲们的帮助。她开始带领村里其他贫困户一起养兔,帮助大家扩宽脱贫路。“兔子不吃料怎么办?”“兔子要产崽了该注意些什么?”现在,经常都有村民来找她咨询,除了提供技术支持以外,她还为贫困户的销售提供帮助,解决贫困户不会养和销售难的问题。
“下一步,我们打算再扩大规模,筹备成立养兔合作社,带动周围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谈起今后的规划,魏德惠充满了信心。(首席记者 熊浩 通讯员 万庆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