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的伟大征程开启,新时代改革开放扬帆启航。进入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现路径就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不停顿、不止步,“十四五”已开局,站在新时代新起点,璧山改革开放再出发。区委十四届十次全会提出,要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增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主人翁意识,在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建好开放平台、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创造有利于扩大内需和高水平开放的条件,在“双循环”的相互促进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唱好“双城记”
共建经济圈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提出,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继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三大增长极之后,中国西部正式启动建设新增长极。
短短一年时间,璧山在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中破题起势,从开展“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城都市区发展”集中调研到出台《关于全力打造主城都市区“迎客厅”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璧山)建设的决定》,从与川渝多个区县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到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联盟……当前的璧山正在制度创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济民生合作领域等方面发力,跑出了璧山“加速度”。
“十四五”时期,璧山如何更好地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璧山)建设,区委十四届十次全会做出了谋划:聚焦“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充分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功能作用,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同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情,努力在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中展现璧山新作为,切实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据此,我区将围绕打造“迎客厅”、推动同城化,加快建设8个产业生态区和城市西拓展区,有序承接产业、人口迁移和功能配套,高标准建设百万级中心城区人口城市。加快构建“1机场3轨道3城际4高铁4快线8高速”多式多向的“外联”交通网络,推进重庆第二国际机场建设,同步启动相关配套工程建设,推动建设成渝中线高铁、铁路枢纽西环线、轨道15号线、轨道27号线、金凤隧道、凉亭关隧道等事关璧山未来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织密与成渝两地周边市区县的快捷通道。推动建设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有效提升璧山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沿黛山大道廊道,做优做精创新小镇组团、璧泉组团,启动建设青杠—来凤组团、丁家组团,形成“一廊四组团”格局。加强与成渝地区城市合作交流,联动打造临空经济,共同承办体育赛事;缔结更多协同发展友好园区,探索实践“飞地经济”新路径。引导支持川渝两地行业协会、学术组织等到璧山永久落户,组建发展联盟,共同提升行业发展水平。
资源要素市场化
激活发展源动力
市场主体总量达到6.1万户,园区工业集中度提高到90%、产出强度达到115亿元/平方公里,征收土地4.3万亩……在璧山,一场发力于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组合拳正频频发力——通过市场的无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倒逼企业落后产能、过剩产能加快淘汰,低端产品加快向中高端产品发展,掀起了一场破除土地、能源、金融、科技人才要素配置体制障碍的改革浪潮。
一般而言,一个地区的市场主体数量越多,尤其是交易市场越丰富,说明其经济越活跃、越发达。对于未来的经济转型,核心就是要放开要素市场,由市场决定要素价格,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区委十四届十次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重点建好四类要素市场,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
细化来看,要建立大数据交易市场,根据数据开放属性向符合条件的数据利用主体开放,培育引进一批数据采集、数据治理、数据安全等企业,促进数据高效汇集、开放共享和安全运行。推动中国(重庆)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落户璧山,把知识产权作为招商引资、引智、引技的重要抓手,加强知识产权与产业、资本高效对接,吸引新技术、新企业、新产业、新业态在璧山落地生根。建立农村要素交易市场,推动农村土地、宅基地等资源符号化、抽象化,最大限度激活“人”“地”“钱”“自然风光”等资源要素,让农民获得更多产业增值收益。布局一批生产资料专业市场和仓储物流基地,加快推动西部(重庆)花卉苗木市场、大健康专业服务市场等建设,打造集展示、交易、研发、文创、旅游为一体的百亿级现代商贸物流市场集群。
提升开放能级和水平
加快形成内陆开放优势
近日,璧山区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出台,将建设“1机场4高铁3城际4快线3轨道8高速”的交通网络建设格局,构建 “南北通达、东西畅联”的城市交通体系。如今,行走在璧山街头,入眼可见的是穿城而过的成渝高铁,地铁1号线经大学城驶往璧山,小巧时尚的“云巴”空中穿梭……
开放是城市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十四五”时期,璧山将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深入推进高水平开放合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便利化的开放新体系。
区委十四届十次全会提出,璧山高新区、服务业发展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发展三次产业的主战场,要注重分类指导、点上突破,推进开放体制改革,有序下放区级管理权限,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在人事制度、薪酬激励、建设用地征迁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以璧山高新区为重点打造内陆开放门户,壮大“专业园”“国别园”规模,做实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区、国家智能化示范园区、中意(中欧)创新产业园、中新合作智慧区,全面提质重庆台商工业园、中小企业家园,建设中小企业集聚区。依托重庆第二国际机场开辟航空开放口岸,预留开放口岸发展空间,打造口岸开放新高地。争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保税物流中心,进一步构筑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平台。持续深化对外交往,建立国际友好城市关系。加快建设御湖片区,打造国际社区、东南亚风情小镇,形成外籍人士在渝开展经贸、交流的重要场所。对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健全完善“企业吹哨、部门报到”互动机制和中小微企业大数据增信机制,全面推行“审批代办专员”制度,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首席记者 熊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