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清岸绿的三岔河一景(记者 黄瑞 摄)
“现在河水治理好了,很多村民又搬回来了。”1月20日,八塘镇三元村村民王贤国站在三岔河边的步道上,向记者说起三岔河治理的故事。
今年80岁的王贤国,住在三岔河的河尾,从小在河边长大的他,对这条河有着很深的感情。
“以前,简直可以用臭水沟来形容。”王贤国回忆,曾经的三岔河只有排水沟那么宽,河面也不像现在这么清爽,周边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全部排进来,河里的杂草起码有1米多高,空气也不好。
而最令人头痛的是,由于河水水面太窄,一到汛期就涨水,有时一年就涨三四次。大水淹没了周围的田地,也阻断了外出的通道,有些村民迫于无奈,纷纷选择离开这里。
但对村民而言,一方水养一方人,三岔河是他们难忘的“乡愁”,离开这里,就相当于离开了家乡。不仅如此,过去村民依靠在周边煤厂挑煤赚取收入,三岔河边是他们的必经之路,路被淹了,意味着收入也没了。
三岔河的问题引起了镇里的重视。“十三五”时期,八塘镇全面启动了环境保护“四清四治”专项行动,花大力气对水源污染进行全面整治。
“一方面,我们关闭了方圆500米范围内的养殖场,确保没有任何污染企业。另一方面,对河道进行了清淤,采取栽种水生植物、绿化两岸以及铺设便民步道等措施提高水质、优化环境,并且坚持每月检测一次水质,确保动态监测、立行立改。”八塘镇相关负责人江波向记者介绍,现在三岔河的水质能达到国家Ⅲ类标准。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三岔河“大换颜”,再也不是人人嫌弃的“臭水沟”。如今的三岔河,河面宽阔,两岸是错落有致的绿树、花草,沿着水流的方向望去,两侧是长长的便民步道,漫步在河边,偶尔还能听到院坝里传来的阵阵谈笑声,一副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画面呈现眼前。
水质提升,增加的不仅是颜值,也为村里带来了生态效益,村民们开始发展生态养殖,养清水鱼、清水虾,种绿色有机蔬果,或者将土地租给政府用于打造生态湿地。那些过去搬出去的村民,也陆续搬了回来。
“水好了,我们的好日子又回来了。”王贤国望向远方,微笑着说。
(记者 杨文广 实习生 李远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