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置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城都市区发展和西部(重庆)科学城规划建设的背景下,如今的璧山高新区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全区科技创新大会暨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建设动员大会的召开,更是吹响了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建设的号角。璧山高新区作为全区工业经济的“顶梁柱”,是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税收最重要的来源。如何抢抓重大战略机遇集中期,倾力打造“1+3+N”的创新体系,营造科技创新生态“小气候”,加快建设科技璧山、创新璧山,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建设?融媒体中心邀请到璧山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刘志鸣进行探讨。
记者:作为全市第二个国家级高新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璧山高新区的初心和使命,请问璧山高新区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刘志鸣:近年来,高新区坚决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抢抓重大战略机遇集中期,牢固树立生态理念,倾力打造“1+3+N”的创新体系,营造科技创新生态“小气候”。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构建良好创新生态。我们出台了《璧山区鼓励科技创新二十五条政策(试行)》《璧山区质量品牌和知识产权资助办法》,举办了首届西部(重庆)科学城双高赛、科技活动周等创新创业活动,分别成立了璧山区企业科技创新联盟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联盟。
二是搭建不同类型科技创新平台。在全市率先成立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努力生成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建设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比亚迪动力电池研究总院等专业技术平台,专注于破解“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努力生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推进重庆大学璧山先进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政产学研用”融合平台建设,集聚军民融合等产业。
三是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截至目前,科技型企业累计达到728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20家。新增市级研发平台8家,组织申报市级重点实验室3家、博士后工作站7家;区级及以上研发机构172个,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达到40%。蓝黛公司、青山公司科技成果获评2019年度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四是大力供给科技型企业物理空间。我们倾力打造产业综合社区,13万方的大学城(璧山)双创生态社区一期已建成投用;16万方的中小企业家园、15万方的中小企业集聚区、30万方的国别园正快速推进。整合利用政府、社会闲置厂房资源10万余方,引入企业20多家。
记者:璧山高新区80平方公里建设范围被全域纳入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建设范围。请问璧山高新区将重点从哪些方面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建设和推进打造科技璧山、创新璧山?
刘志鸣:下一步,高新区将按照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切实做好“高”“新”两篇大文章,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倾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生成示范区和科技创新策源地,努力争当全市高新区排头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高举西部(重庆)科学城旗帜。大力宣传璧山作为西部(重庆)科学城“一核四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主城都市区“迎客厅”在区位、创新、产业、名片等方面的优势,提升璧山的知晓率、美誉度、影响力。
二是强化空间保障和规划引领。加快推进80平方公里控规编制工作,为高新区大创新、大建设、大发展提供空间保障。同时,高规格、高起点、高质量编制璧山高新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找准坐标系明晰路径图。
三是建设“1+3+N”科技创新体系。围绕文化、人才、研发、产业、金融等“五大生态”,推动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创造最具活力的创新环境。坚持从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成果孵化三个方向同时发力,汇集创新资源发生“化学反应”“链式反应”,倾力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等三种不同类型专业平台作用,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
四是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坚持“一轮明月、满天繁星”的招商思路,精准编制招商作战地图,充分整合利用各类招商资源和招商政策。围绕培育“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发展新能源智能汽车、智能制造、新型显示、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推进重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基地、重庆(康佳)半导体光电科技产业园建设,联动上下游产业链形成集群效应,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布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打造“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
五是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加快推进大学城(璧山)双创生态社区二期、中小企业家园、中小企业集聚区、国别园建设,充分盘活政府和企业闲置资源,争取两年时间打造150万方产业综合社区。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人才公寓等硬件设施。构建从种子基金到天使基金再到产业引导基金的金融链条,打造从“种子”到“参天大树”全链条、全周期、全方位服务体系。
六是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征地拆迁和土地平场,快速推进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水电气等生产要素。加大企业资金扶持力度,综合运用“资金池”、各类基金及产业发展资金等金融工具。完善“企业吹哨、部门报到”互动机制,深化“审批代办专员”“周二早餐会”“政企直通车”等服务体系,建立“亲清”政商关系,切实解决企业问题,打造“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
(记者 覃雪)